龍椅上扭了幾扭。
何進眼中閃過怒火,但亦塗莫奈何。
太史慈知道,太后臨朝乃是漢家舊例,究其原因那是因為東漢中後期皇帝登基時的年歲過小所致,這也是東漢外戚專權的根本原因。
不過這並非說太后臨朝就會亂政,比如說東漢傑出的女政治家鄧太后,就是一個例外,在鄧太后掌權的二十多年內,東漢國事蒸蒸日上,在鄧太后去世後,當時的平望侯劉毅上書給安帝說:“太后奉行節約,杜絕奢侈,立陛下為天下之主,安定漢室。在國庫空虛情況下,又遭水旱災害。然而太后政治清明,執法寬大,使華夏再次興旺,四夷重又內屬。縱觀歷史,象這樣在內遭家難、外遭天災的情況下振興國家,功德巍巍的太后還未見過。希望把太后的功德下來。”
因此,對於女後臨朝,東漢的世家大族們倒也是寬容得很。
不過眼前董太后臨朝就頗有點不倫不類了,劉辯並非是她的兒子,只不過是他的孫子,如若臨朝也應當是何太后臨朝。
當然何太后聲望資歷均不足以服眾,與董太后比那就相去甚遠了。而且向董太后這種隔著輩份臨朝的情況也並非沒有,鄧太后就屬於此類。
今天的局面就頗值得人玩味,這分明是董太后先發制人之舉,在如此的局面下,何太后還會臨朝嗎?這分明就是沒有把何進、何太后以及劉辯放在眼裡。
所以,若說董太后沒有廢掉劉辯、另立劉協的意思,那就是掩耳盜鈴了,打死這些王公大臣們都不信。
也許,今天的朝會就是開始。
難過何進的臉色會變得那麼安看了。
果然,董重一黨的人開始紛紛出班口中稱頌董太后的臨朝是上應天命,下順民意,更把她與鄧太后比肩。
何進一黨的人臉色越來越難看,要知局勢如此進行下去,董太后的臨朝就會成為定勢,何進等人以後休想有半天好日子過。最可怕的就是若是讓董太后廢掉了劉辯,那就完事皆休了。
偏偏又無法阻擋,畢竟董太后位高,若是當堂衝撞定然沒有好果子吃,還會授人以柄。
當然並非說只有何進一黨的人對董太后臨朝不滿,在朝中的清流一向處於不偏不倚的位置,他們就對不允許廢長立幼的發生。
正當朝堂之上一片歌功頌德聲時,太尉馬日磾出班沉聲道:“臣以為,太后臨朝雖是我大漢舊制,但一來皇上已經年滿十七,理當親政,以鄧太后的賢明也是在先帝安帝十四歲時還政,在者即便是太后臨朝,也應是……”
這位老人家還未說完,董重便已經勃然色變,出班道:“太后明鑑,太尉馬日磾此語實屬大不敬,今太后臨朝乃是眾望所歸,眾大臣無不上心服,馬日磾竟然尚感妄議是非。其罪當誅!”
馬日磾聞言色變,冷哼一聲,正要反駁,董太后卻緩緩開口道:“董卿家言之有理,哀家念在馬日磾是兩朝元老的份上不與計較,不過當免去其太尉一職。”說到這裡,便全無笑意地看向了劉辯,森森道:“皇上以為如何?”
劉辯看著自己祖母的可怕表情,嚇得都快哭了,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何進在底下向他連連打眼色,用顫抖的聲音說道:“祖母……不是,太后言之有理……”
劉辯還未說完,董重就在底下喚人上來,把口中冤枉聲連連的馬日磾拖了下去。一時間,朝會之上靜到了極點。
半響過後,董太后用其特有的沙啞的聲音讓眾人們回過神來道:“既然馬日磾已經不在太尉一職,不知朝中有何人選可堪重任?”
何進等人還未反應過來,就見蔡邕出班道:“幽州刺史劉虞德高望重,才幹非凡,又是皇家宗親,可堪大任!”
董太后點頭稱善,劉虞政績卓著,又有滅掉張舉的功勞在先,當然無人持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