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影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紅俄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雖然當時紅俄擁有歐洲、乃至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陸軍,正規軍的總兵力就超過了三百萬,裝備了近萬輛坦克、數萬門火炮,還擁有數千架作戰飛機,但是紅俄的軍事力量並不像資料這麼龐大。原因很簡單,就在四年前,即一九三六年,紅俄當權者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了一場為期三年的大清洗,超過三分之二的高階將領、百分之六十的高階軍官不是被殺害就是被流放,紅俄軍隊幾乎分崩離析。直到一九三九年,大清洗結束,紅俄軍隊才開始進行人事重建。顯然,在一九四零年初,紅俄軍隊的內部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官兵士氣極為低落。
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自然使紅俄當局認為暫時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對紅俄更加有利。
說白了,紅俄當局也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攻打法國,從而消耗帝國的戰爭潛力,而紅俄則可以在德法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漁利,用最小的代價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歐洲大陸。
有趣的是,法國當局也有類似的想法……RQ!。
第五十四章 最後的和平
最初的時候,法國與紅俄結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管是戰勝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是戰敗的法國與英國,都把布林什維克運動當成洪水猛獸。這也可以理解,布林什維克份子把資本家、貴族、帝王都當成了階級敵人,而且提倡透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大戰結束之後,幾乎所有國家都爆發了布林什維克運動,連遠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也不例外。除於政權安全考慮,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歡迎布林什維克份子。
如此一來,阻擋“紅sè潮流”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共同話題。
也正是如此,大戰結束後不久,德意志第二帝國才帶頭髮動了幹俄戰爭,而幾年前還跟德軍在戰場上拼得你死我活的英法等國,也表現得非常積極,連美國與日本、這兩個遠離歐洲的國家也出兵出力。
幹俄戰爭失敗後,國聯開始封鎖與制裁紅俄。
直到一九二九年,紅俄都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國家。
全球經濟危機,打破了這個局面。在經濟利益的促使下,美國首先與紅俄進行了非官方的秘密交往。隨後,英法等國出於利益考慮,特別是來自紅俄的戰略資源,也不再那麼敵視紅俄。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法國與紅俄越走越近。
前面已經提到,法國與紅俄有一個共同敵人,即德意志第二帝國。紅俄要向歐洲的其他地區推廣佈爾什維克主義,就得面對面的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較量,而法國要想雪恥,也得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較量。
顯然,共同的地位是結盟的基礎。
問題是,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後,又會怎麼樣呢?
毫無疑問,紅俄的目的是要在整個歐洲,建立一個以布林什維克俄國為中心的布林什維克國家集團,即以推廣佈爾什維克運動為手段來控制其他歐洲國家,最終使紅俄成為歐洲的主人。
要知道,自從彼得大帝以來,這就是俄國的最高目標。
在反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沙俄一度成為歐洲的仲裁者,離歐洲的統治者只差一步。
問題是,法國顯然不希望看到由紅俄來主宰歐洲,因為法國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僅僅是為了復仇,更是為了重現法蘭西帝國的輝煌歷史,使法國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歐洲核心。
更重要的是,法國當局肯定不希望本國也爆發布林什維克運動。
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法國認為布林什維克主義的威脅遠大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把布林什維克運動看成最高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