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要求的穩定,是指一個政權,或一個社會,在較穩定的發展時期內保持穩定。穩定有國家內部穩定與外部穩定。有統治者內部穩定,與統治者外部穩定。有政治穩定、經濟穩定、軍事穩定。有全域性穩定,區域性穩定。有長期穩定,有短期穩定。
所謂穩定,就是及時解決矛盾,而解決矛盾的方式是和平的,效果是雙贏的,國家、社會、民族與人民,付出的各類代價降至最低。穩定這個話題很大,牽涉面也相當廣,在此就不對各種穩定展開說了。總之穩定就是防止和減少*或戰爭,以保持國家平穩有序發展。
穩定是治國的首要前提,國家不穩定,到處兵荒馬亂,人人自危,無論是國家發展前進,還是人民生活改善,都是談不上的。一個穩定的內外環境,讓人們心理相對安寧,保持相對的心理平衡,心安則靜得下來,就會少很多妄想邪念,也就少一些過分膨脹的慾望與超出範圍的的侵佔。
反之,如果,國民心不安寧,那麼心態就會失衡,就會多欲多爭。欲於情,爭於利,超出正常需求,那麼就可能傷害別人,又傷害了自己。而這些人,如果組織起來,就會導致鬥爭和衝突,內亂就不可避免了。
從人的角度來說,保持穩定,從來就有情慾與利益兩個方面。而多種情況下,是兩者交織在一起的。情慾方面,屬於心理、生理與精神層面,要有道德、信仰等意識形態方面的東西來約束,或自律或它律。而利益方面,就要靠國家持續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來奠定合理利益分配的基礎,然後在此基礎上,找到合理的分配模式,達成基於現實、又符合穩定要求的利益分配平衡。
從群體的角度,則更側重於群體利益分配的平衡,國家內部治理,實際上,主要就是四個方面,一是治心,就是透過思想道德建設,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營造一個具有良好民德的社會。二是治產,就是發展經濟,讓社會普遍富裕。三是均富,就是相對平衡的分配利益,當然不是平均主義,由於人的能力差異,機遇不同,是不可能搞平均主義的。四是治軍,屬於國防方面。還有就是外交,不表。
維穩要求,維穩本身也要以穩定為依歸,不能以維持穩定而採取導致更大更久不穩定的措施、手段和方法。當然, 上面談到治心、治產、均富、治軍等主要方面,對維持長久穩定才是至關重要的。一句話,要保持穩定,根本在於,把國家治理好,人民安居樂業,心平氣和,社會天下為公、仁風愛雨,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如果有這樣的治國局面,想不穩定都難。
不過,在國家層面上,制度設計顯得很重要,因為它是上述幾方面實現的制度基礎。中國傳統的君明臣賢吏良的制度設計,講究皇恩浩蕩,講究 明君賢臣良吏的自覺。然而,這種自覺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是能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得以一定程度的實現的。各朝各代基本都有相對政治清明的治理時期,如夏“少康中興”,商“武丁治殷”,“周公治周”、齊“管仲治齊”,漢“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永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但是,在中國歷史,雖然治亂相替,但總是亂多治少。君昏臣奸的情況特別多。而往這種情況,就是國家*時期或*發萌時期。而中國歷史,也總是遵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久必治、治久必亂”的規律進行。就是大家所稱道的漢唐,真正穩定強盛的局面,並不長。閱盡中國歷史,在自豪的同時,也常有扼腕的悲哀。這說明,幾千年來,“君明臣賢”的制度設計,主要靠人們自覺的治國模式,並不是最好的,或許還是不太好的。如何讓歷史上“治”、“合”的局面,多一些,長一些,“亂“、“分”的局面少一些,短一些。是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