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負擔,口糧供應則根據巡防的任務輕重一分為二,溫州供應四個月,洋麵遼闊的寧波供應八個月。(17)閩浙總督將此情況上奏清廷,清政府中樞對這種兩得其益的提案大加讚賞,立刻予以批准,並在不久後傳諭各沿海沿江省份督撫向浙江學習,按此模式調撥船政軍艦。“湄雲”可謂是船政軍艦調撥制度的先行者。
1871年4、5月間,吳世忠指揮“湄雲”艦順利抵達溫州,開始在浙江服務,然而幾個月後竟突生變故。
1872年1月,軍機處收到一份由閩浙總督上呈的奏片,內容是報告浙江巡撫楊昌浚以“湄雲”不適合浙江海面使用為由,函商閩浙總督和代理船政大臣,要求調換軍艦的事情。稱雙方已經商定將“湄雲”艦從浙江調回船政,改派新造成的“伏波”艦前往浙江。(18)整個奏章言詞平淡,一律是不動聲色的客觀敘述,如果不是格外用心,並看不出裡面有什麼蹊蹺,同治皇帝批示“知道了”表示同意。不過事情並未就此結束,2月11日浙江巡撫楊昌浚突然收到了來自軍機處的密函。(19)
密函恰恰就是針對“湄雲”一事而來,直截了當道出目的,詢問為什麼“湄雲”在浙江不適用。而且頗有引導意味的稱,“竊意‘湄雲’一船必有不能應用之處,一船如此,他船可知”,“誠恐日意格等未肯將外洋輪船之制盡洩其秘,而該廠提調委員等復不能悉心講求,廣諮博採,以致虛糜巨帑,徒成粉飾之觀”(20)。給浙江巡撫出了道命題作文,即“湄雲”在浙江不適應肯定是質量有問題,就此題目展開論述,對此稍諳官場訣竅的官員想來大都會依意照辦。一場暴風雨,正要降臨到船政。
1871年末、1872年初,可能是看中了當時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父親病故離職守制這一機會,由大學士宋晉為首,清政府高層頑固派主要針對福建船政,順帶而及江南製造局,向這兩家洋務典範企業展開了一場大攻勢。宋晉,字錫蕃,江蘇溧陽人,當時官至內閣大學士,與大學士倭仁等同為反對洋務的保守派領軍人物。宋晉的奏摺主要從經費出發,認為福建船政“靡費太重”,稱船政建造軍艦的目的是為了制夷,但是當下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結束,繼續造軍艦已經沒有必要,“此項輪船將謂用以制夷,則早經議和,不必為此猜嫌之舉”,另外無來由地稱船政所造的艦船質量有問題,“且用之外洋交鋒,斷不能如各國輪船之利便”,要求將福建、兩江的造船企業立刻撤停。(21)
清政府中樞對此拿捏不定,軍機處內部意見也不統一,遂通報各省督撫大員一起會商。恰好在這個關頭,浙江冒出“湄雲”事件來,對清廷中樞持撤停船政意見的大員而言,簡直如同久旱逢甘露,想要藉此大做文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3月27日,朝中一些人望眼欲穿的覆信寄到。浙江巡撫就“湄雲”為什麼不能用於浙江一事進行了非常詳細的答覆,但是內容卻讓保守派大失所望。
浙江巡撫楊昌浚,湖南湘鄉人,早年隨左宗棠的楚軍攻入浙江,建功立業,是左宗棠的親信屬下。對於軍機處來函中的某些暗示,楊昌浚居然視若無睹,直接就事說事,敘述了“湄雲”到達浙江後不久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並指出自己要求撤回“湄雲”的真實原因。可以設想,倘若當時主政浙江的是保守派官員,將會產生如何的後果。
楊昌浚覆信裡說的是兩件“湄雲”到達浙江後不久發生的事件。首先是1871年5月25日浙江水師提督黃少春乘坐“湄雲”出海巡洋,在將近崇明島海面時,“湄雲”的輪機突然發生故障,遂折回寧波鎮海關前停泊修理,不能如常工作。當“湄雲”緊急修理時恰好有艘英國商船入口,隨之“湄雲”受損一事被這艘英國船傳得沸沸揚揚。這樣的故事顯然是保守派喜出望外的,但是楊昌浚話鋒一轉,稱事發後經過詢問“湄雲”艦管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