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明,新軍第十一師,以及四個戰列步兵團將近兩萬人陸續抵達北京,李信手中有了足夠兵力開始籌謀反擊。三衛軍的兵力就人數而言,與北京城外對峙的清軍不相上下,已經完全擁有殲滅清軍的能力。
李信開始籌劃一次規模宏大的圍殲戰。
這次韃子入寇,三衛軍朝鮮駐軍派出了約三萬餘人,陸續還有從南京出發的三萬餘人。北上人數已經佔到三衛軍新軍舊軍總和的三分之一。
帥堂之內,巨幅的大明九邊地圖立在牆面上,京師東北的順義、懷柔、密雲都在清兵的掌握之中。山海關的關寧軍自馳援先鋒被全殲之後,便再沒有派一兵一卒。可以說,北直隸的京師以北整個長城防線都已經形同虛設。建奴清兵可以由任意處破關而入。
若居庸關再破,韃子便可蝗蟲一般繼續往大同府流竄劫掠。給北地邊鎮再次帶來一場戰火浩劫,經數年之功得到些許恢復的成果將毀於一旦。
三衛軍的戰鬥力雖強,於固有目標的攻防戰可謂是戰無不勝,但若於野戰中打算追擊並殲滅,機動性極強的八旗兵,卻有著不小的難度。
建奴南侵,主要目的在劫掠財貨人口,欲將大批的人口和財貨轉運出去,長城一帶合適的關口,絕不超過五個。一旦將這些關口掌握在手中,整個長城將像一隻面口袋,把十數萬建奴大軍困在了長城以南。然後,三衛軍便可集中全力對各部清軍各個擊破,清剿乾淨。
偏偏事與願違,李信的計劃剛在腦中成型,一個壞訊息便被很快送回了京師。
“居庸關失守,沈王大軍兵敗!”
這則訊息對三衛軍絕大多數將佐而言,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沒等他們使出借刀殺人之計,韃子就先出手了,憂的是居庸關一破,鎮虜侯希冀與長城防線,堵住韃子北歸之路的計劃便要擱淺。
幾位師、團指揮使忿忿然捏著拳頭,“沈王好生無能,就這點實力,還打算出兵奪位,真是笑話!”
一幫人心中不管如何,口上卻都沒放過這位野心勃勃的藩王。
在一眾三衛軍將佐看來,擊潰這幾萬清兵並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將其擊潰之後,如何給與合圍全殲。畢竟三衛軍一向奉行精兵政策,人馬貴精不貴多,這樣誠然會縮減軍費開支,增加單兵作戰能力,但在打圍殲戰時,便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所以,李信暫時並不像給與清兵反擊,而是特意營造了一種明軍實力不足的假想。幾支後續趕來的新舊軍,分別置於北京以東的通州,以及西面的西山,擺出了一副協防北京的架勢。
……
昌平州,清軍大營,皇叔父攝政王將幾個將軍罵的狗血臨頭,區區一個居庸關僅有數千明軍把守,居然一連三天都沒有尺寸之進。後來他將所有的紅夷大炮都調到了居庸關下,應是以重炮轟爛了關城城門,大批的清軍才一擁而入佔領了居庸關。
從俘虜的口中,多爾袞得知,這支戰鬥力極為頑強的明軍,居然是明朝一個藩王的私兵。於皇家爭鬥十分敏感的多爾袞立刻便意識到了這其中的不同尋常之處。
藩王的人馬戰鬥力如此之強,血戰之下大明京師方面卻沒派一兵一卒過來,這究竟是為何?原因不言自明。
於是,多爾袞當即下令清軍停止追擊,並在大肆劫掠一番之後,全數退出居庸關。
清軍南下的次日,沈王帶著惡戰餘生的部眾重返居庸關,不禁百味叢生,想不到韃子的戰鬥力竟如此之強,強的遠超想象。
“王爺,城中發現不少糧食,粗略估計當有上萬石。應是韃子撤退之時,不急帶走!”
然而,沈王卻陷入了沉思,清兵從容進退,怎麼可能會留下上萬石糧食資敵?其用意究竟為何?現在他身邊僅有數千前鋒,數萬大隊人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