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嬰右手握著滑鼠點開arXiv網站。
1896年,人們預設這一年是核物理的開端,天然放射性的原理是廣大科學家對於核最開始的認知。
此後,射線由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也就是粒子組成,它的貫穿本領最小,但電離作用最強。
原子核自發發射粒子的轉變稱作衰變,原子核發生衰變後,電荷數Z減少2,質子數A減少4。
射線就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它的貫穿本領比射線強,但電離作用比粒子弱。原子核自發發射射線的轉變稱為衰變,原子核發生衰變後,電荷數改變一個單位,但質量不變。
陳靈嬰站起身將杯子裝滿熱水,
探測,記錄射線並測定其性質,這三樣一直都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術應用的一箇中心環節。
而放射性衰變研究證明了一種元素可以透過衰變而變成另一種元素,再次明確了元素不可改變的觀點。
而目前,陳靈嬰的目光在核能這兩個字上停住。
世界發展到如今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
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將會掀起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這是一個世界人民共同的認知。
核能就是透過轉化原子核質量從而使原子核釋放出能量,這裡面涉及到了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
E=mc2
在目前釋放原子能有兩種方法,可控的核裂變以及不可控且反應劇烈的核聚變。
很多國家目前已經掌握了核裂變的技術,但是遠遠不夠。
甚至可以說,誰掌握了核聚變的技術,誰就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是藍星上當之無愧的霸主。
從民用的核能發電,到軍事武器核導彈,航空母艦,攻擊型核潛艇以及空間核推進裝置。
核聚變所需要的東西主要是氘和鋰,是藍星上常見且容易得到的資源。
核聚變已經成為了所有國家的預備計劃,只是至今沒人能夠完成。
並且在目前最為先進的第四代核能系統堆型中,不管是超臨界水冷堆,很高溫氣冷堆,熔鹽堆,還是帶有先進燃料的鈉冷快堆,鋁冷快堆以及氣冷快堆,都沒有辦法符合核聚變的核心要求基礎。
可控核聚變反應堆被當之無愧地稱作 “人造太陽”。
而華夏在可控核聚變技術方面目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最近即將開始執行的EAST 反應堆是世界上第一個達到實用工程標準的反應堆。
如果能夠成功執行,那也就意味著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進展加速。
陳靈嬰看了整整一天的論文,連午飯也忘了吃,等到桌上定的鬧鐘響起她才回過神來,眨了眨眼緩解這一天的疲憊陳靈嬰將要帶回去的東西裝進書包裡。
最近普林斯頓的氣溫相對較低,出了辦公室就能感受到一陣接一陣寒意的侵襲。
月亮高懸,夜晚看不見太陽。
把一個氘原子核用加速器加速後和一個氚原子核以極高的速度碰撞,兩個原子核發生了融合,形成一個新的原子核——氦外加一個自由中子。
而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了17.6 兆電子伏的能量。
這就是太陽持續45 億年發光發熱的原理。
45億年啊,陳靈嬰抬頭,天上沒有太陽,可是不妨礙她去看太陽。
核聚變反應堆的原理其實很簡單,也非常好理解,只不過對於目前人類掌握的技術來說,還是隔了那麼一層叫做靈感和進步的東西。
首先,作為反應體的混合氣必須被加熱到等離子態,也就是讓溫度足夠高,高到能夠讓電子能脫離原子核的束縛,原子核能自由運動,這樣才可能使得原子核發生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