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了。我深受兄長之恩,豈敢造次。”
劉琦聽此,稍稍安心。之後,兩人秉燭夜談,才是各自散去。
次日,人報荊州九郡四十二縣官員,俱已到齊。蔡瑁暗尋蒯越計議。
“劉備乃世之梟雄,久留於此,後必為害,可就今日除之。”
蒯越聽言大驚,即搖頭拒道。
“劉皇叔深得人心,若無理殺之,恐失士民之望。”
“我已密領劉荊州言語在此。此乃劉荊州之意!先生勿要遲疑,失了大事!”
蒯越一聽,沉吟一陣後,長嘆一口氣頷首應道。
“既是主公之命,某豈敢不從,可預作準備。”
蔡瑁聽言大喜,他先前三番四次欲殺劉備,都未有得手,此番他特意佈下天羅地網,絕不會再給予劉備絲毫生機!
“大耳賊!此番你插翼難飛!!!!”
蔡瑁面目冷寒,雙眼佈滿殺意,冷聲而道。
“此番為殺大耳賊,我已精心做足準備。東門峴山大路,已使我弟蔡和引軍守把,南門外已使蔡中守把,北門外已使蔡勳守把。止有西門不必守把。城西前有檀溪阻隔,雖有數萬之眾,亦難過也!”
蒯越一聽,守門之人盡是蔡氏族人,臉色微變,心想這蔡瑁對劉備之恨非是一般。此番若是劉表當真有令要殺劉備,大多也是聽取了蔡瑁的讒言。
“主公年至暮年,看來未來荊州大權將會盡落於蔡氏之手。誒,看來我亦要為日後仕途,早作準備。”
蒯越在心中思索一陣後,有意助蔡瑁擊殺劉備,以取其歡心,即言道。
“我見那太史子義行坐不離大耳賊,太史子義有萬夫不當之勇,若想從其身邊擊殺大耳賊,恐難下手。不若先埋伏五百軍在城內準備。然後再請文聘、王威二人另設一席於外廳,以待武將。先請住太史子義,然後可行事。”
蔡瑁聞言大喜,亦看出了蒯越之心,遂從其言,當即暗中準備。
當日蔡瑁殺牛宰馬,大張筵席,邀請荊州文武。劉備乘的盧馬至州衙,命牽入後園拴系。眾官皆至堂中。劉備入主席,二公子兩邊分坐,其餘各依次而坐。太史慈帶劍立於玄德之側。文聘、王威入請太史慈赴席。太史慈推辭不去。三人爭執中,文聘忽然在太史慈耳中低聲數語。太史慈臉色劇變,後劉備令太史慈就席,太史慈趁機在劉備耳畔疾言數句,遂應命而出。
劉備滿臉驚色,原來剛才文聘告訴太史慈,蔡瑁設計欲害劉備,城外東、南、北三處,皆有軍馬守把。惟西門可走,讓劉備速速逃走。太史慈將話帶到,然後又與劉備說,他先暗自潛回領兵,文聘有意來救,稍後會引一軍在後園守候。
劉備腦念電轉,蔡瑁又來邀入,劉備壓住急意,表面鎮定,隨蔡瑁而入。酒過三巡,劉備忽然起身如廁。蔡瑁雙眼一眯,向席中某些將士投去眼色,那些將士心神領會,領命而去。劉備急奔至後園,文聘早帶著的盧馬在守護。劉備顧不得多說,飛身上馬,正欲逃奔。
忽然一陣陣急促的腳步聲,往後園奔來。文聘聽之,連忙向劉備呼道。
“蔡瑁定是出手了,劉皇叔快隨我來!”
文聘言畢,一拍馬匹往州衙後門飛奔而去,劉備即隨行在後。在後門的門吏先見文聘,未有準備,待文聘衝進時,文聘猝然出手,揮劍將門吏盡數砍死。劉備在後看的眼切,自此對文聘深信不疑。
劉備隨著文聘還有數十從騎衝出州衙,殺至後園的刀斧手四處尋找不見劉備,又看到後門死了的門吏,猜到劉備逃去,連忙報之蔡瑁。蔡瑁聞之,倉促上馬,引五百軍隨後追趕。蔡瑁引軍直追,文聘見狀,一勒韁繩,扯聲喝道。
“劉皇叔,昔日之恩。某一直謹記在心。今日劉皇叔遭險,正是某報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