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無法回答的。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回顧我的人生。但是,當我寫完這本書的時候,卻不知為什麼心裡忽然有種空蕩蕩的感覺。現在,似乎還有很多要說的話沒有說完,心裡不免有些遺憾。於是,在本書的最後,再補充一些想說的話。
在我的事業生涯中,不斷有人問我:“教育是什麼?”
我的一生似乎與“教育”有著不解之緣,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向我詢問“教育”問題。
我把我們生活的時代分成三部分,即人、空間和時間。
這個時代的“人”,在21世紀的“時間”裡,生活在被稱為社會的“空間”內。這個時代不斷地變化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構成社會的人也在不斷變化。因為這三大要素的不斷更新,一個時代謝幕後,另外一個新時代就會來臨。
在時代變遷中,教育也是瞬息萬變的。隨著人們所處的空間和時間的變化,教育也在不停變化。例如,資訊社會的到來,產生了與資訊相關的教育;全球化的到來,外語教育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是,在這種變化中,也有亙古不變的東西。教育的中心無論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都是以“人”為主的。也就是說,“人”永遠是教育的中心,這意味著人性教育的重要性。無論教育怎樣變化,人性教育的基本範圍是不會變的,當然,也不能變。
我在成為媽媽之前,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我的教育哲學,就是首先教孩子怎樣做人,我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孩子的。
我在家裡從來不教孩子英語、數學等在學校可以學到的內容,而是教孩子們在人間應有的生活姿態。每個星期我都會制定幾個主題對孩子們進行人性教育。
星期一是對人類認識的教育。讓孩子認識人類為什麼要生存下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形成的,家庭的概念是什麼等有關人類生活的基本常識。
星期二的主題是自然。帶孩子們去附近的公園、湖邊等可以接觸到自然的地方散步,並給孩子們直接觀察自然的時間,讓孩子們去聽鳥鳴、聞花香、看昆蟲,直接感受大自然。
我之所以認為接觸自然非常重要,是因為孩子們可以從自然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聽鳥啼聲、雨滴聲可以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在大自然中感受美麗的風景,可以培養孩子對美術的感性認識。孩子們對自然的感覺是人類感性認識中重要的一部分。
星期三的主題是科學。我一貫認為“人類所有的發明都來源於自然”。我教給孩子們的不是學術上的科學知識,而是我們自己可以感受到的科學,我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來源於自然。瓦特從燒開的水壺中受到啟發,發明了蒸氣機,牛頓從落在地上的蘋果上發現了萬有引力,這些都是從自然中得來的。
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也幫孩子們養成了從多種角度觀察同一事物、從多種角度思考同一問題的習慣。
星期四的主題是對超自然的討論。話題從神是什麼到我們所知道的神話、傳說等。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也是很好的話題。這樣對孩子們暢想美好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都有很大幫助。
星期五蒐集一週以來其他的話題展開討論。比如從自然規律裡誕生的科學,這種科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變化。在這樣的社會里,人類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等都可以成為我們談話的主題。而這個就是我畢生追求的“整體教育(total education)”。
對人類來說,一個人需要掌握知識、感性認識和社會關係。但是,如果只進行知識的教育,人就會失去了感性認識和社會性。對這三個方面全面的學習,就是整體教育。
我認為我的孩子各自走向成功並不單是在學校裡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