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最後最後一小批尚未運走。
申請發出後,吳世濟立刻陷入焦急的等待中。留給太和縣備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守城
崇禎八年正月十五早晨,吳世濟心情頗為煩亂:申請截留的公文已經發出去七天了,卻仍未有回覆;緊接著又有流言稱:一支八萬餘人的農民軍正向潁州、太和方向進發;昨夜,他又接到報告:與太和相鄰潁州方向硝煙滾滾、火光一片,潁州城怕是已經失守了。
不過吳世濟沒有料到想到:就在他吃早飯的時候,進軍神速的農民軍已經進入了太和縣境內。
吳世濟接到報告,立刻率人趕到城頭督戰。從城樓上望去,只見塵土飛揚之中,一支穿紅騎馬的農民軍直奔城下而來,“衣飾華整,皆挾強弓勁矢,兵刃森列”,這是吳世濟對這支農民軍的第一印象。不過這位縣令很快就發現,眼前的這支部隊總共也就二千人左右,遠非之前所稱的八萬。“賊不過張其數以虛聲恐嚇我耳,”看到“流寇”數量遠比預想的少,吳世濟繃緊的神經放鬆了些許。
就算區區兩千人,應對起來也不容易。守衛太和縣的鄉兵義勇,都是從普通百姓中臨時挑選出來的,這些人既沒受過多少正規軍事訓練,更無實戰經驗。仗尚未開打,很多人就被農民軍的陣勢給嚇住了。
關鍵時刻,以生員(秀才)、舉人為主計程車紳階層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北門,負責守城門的生員侯功鴻,見手下人被“流寇”攻勢嚇得手足無措,立刻率先向城下射出一箭,以壯軍威;在東門,生員關寓卷見有奸細準備從水道中入城,不顧城上飛如雨下的矢石,親自下到城中的水道中將奸細擒殺。士紳階層身先士卒,民兵們自然士氣大振。在生員趙志鴻負責守衛的南門西角樓,馬伕孫學詩見登雲梯攻城的“流寇”中,有一人看起來像是頭目,立刻舉磨盤向其奮力一砸,將其擊斃於城下。
沒過多久,吳世濟就接獲下屬報告:太和縣馬伕孫學詩在守城過程中,用磨盤擊斃了“匪首”王自用。
王自用,陝西綏德(一作宜川)人。崇禎元年,王自用與“混天王”等起義,號“紫金梁”,為王嘉胤部屬。崇禎四年,王嘉胤戰死,王自用率殘部東山再起,並憑藉自己強勁的實力,被當時的三十六營義軍推為盟主。這樣一個“大人物”,竟被擊斃於太和縣城下,吳世濟在接到報告時也不大敢相信,以至於過了一段時間,他才把“斃紫金梁於城下”做為重要戰果向上彙報。
憑藉著官、紳、民齊心協力,太和縣頂住了農民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在五次攻城未果後,農民軍遂於十七日從太和縣城下撤離。“流寇”撤出了太和縣,吳世濟稍微緩了口氣。 。。
一個縣令的1635(3)
但吳世濟的好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流寇”剛剛退去,新一年的稅收任務又下來了。在這樣一個敏感時刻徵收賦稅,顯然讓吳世濟左右為難,這位知縣唯一能做的就是:拖。
迎官軍
隨著“流寇”退去,太和縣緊張的氣氛緩解了不少。經過一番與農民軍打交道,吳世濟發現,農民軍遠沒有傳說中的可怕,在一月底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吳世濟就稱農民軍“語言裝束,直同兒戲”。作為帝國官僚體系最低端的官員,吳世濟此時是以一種蔑視的心態看待“流寇”。
同是在這個時候,處於權力金字塔頂端崇禎皇帝,看待“流寇”卻完全是另一種心情。
在鳳陽府下轄的五州十三縣裡,地位最重要的當屬鳳陽縣。鳳陽縣是朱元璋父母陵墓的所在地,又有“龍興寺”等朱元璋早年的故跡,被明王朝統治者視為“龍脈”所在。可如此重要的地方,在正月十五這天,卻被張獻忠用半天時間就攻陷了。
張獻忠本來就是個性格偏激的人,此番攻佔了大明王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