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好奇,這時看到李治湊過來,也特意傾斜了一下身子方便他觀看,而當兩人看到奏摺上的內容時,也都不由得露出凝重的神色。
對於吞併草原的計劃,李休奏摺上的內容很多,不過總結起來也不過是四個字,也就是恩威並施,當然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想要做到可就難了。
奏摺上李休先是分析了一下大唐與草原的局勢,特別是提到隨著薛延陀的敗亡,草原將徹底的變成一盤散沙,再也沒有可以威脅到大唐的勢力,而現在大唐要做的就是恩威並施,一步步的吞併草原。
所謂恩,也就是大唐將徹底開放與草原之間的商業往來,以前大唐與草原雖然有交易,但是有些商品是嚴禁流入草原的,比如鐵、糧食等戰略物資,這些物資可能會增強草原部落的實力,所以從大唐立國時起,就嚴禁這些物資流入草原。
不過現在李休卻提出開放這些物資的交易,特別是糧食,因為大唐有了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的作物,使得大唐的糧食產量直線上升,倉庫裡的糧食已經多得吃不完,有些壞掉的只能拿去喂牲口,特別是這幾年隨著大唐人口的增加,開墾的荒地也越來越多,糧食產量也一直處於增長之中。
當然了,就算大唐的糧食再多,也不能平白無故的拿出來交易,不過李休卻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以糧食來做為吞併草原的武器,換句話說,草原上的部落想要與大唐交易糧食,就必須歸附大唐,這種歸附可不是以前那種名義上的歸附,而是實際上的歸附,大唐將會派官員前去管理這些部落。
而除了商業外,李休奏摺中還提到另外一個恩,那就是將紅薯、土豆這兩種作物帶到草原去,挑選一些部落耕種,草原上的土地雖然大部分不適合種植糧食,但是有些土地還是可以耕種的,比如一些淋漓、湖泊旁邊的土地,哪怕這些土地種不了小麥等糧食,但種紅薯和土豆還是沒問題的。
草原部落之所以難以剿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遊牧而居,平時根本不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再加上草原廣闊,很難找到他們的蹤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原衰弱,他們就會大舉南下,若是中原強盛,他們就會躲進草原深處,哪怕是大唐再強盛也拿他們沒辦法。
李休也正是看到上面這一點,所以才決定將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作物帶到草原,這樣一來,就可以讓一些部落安定下來,甚至從遊牧民族變成農耕民族,而只要他們下了戰馬,那麼對中原就再也形不成威脅。
除了上面這些,奏摺還有另外一些其它的策略,主要就是加強大唐與草原在經濟、農業、人口上的聯絡,這些是恩的一方面,而接下來就是威了。
所謂威,並不是要壓迫草原上的部落,而是加強大唐對草原的統治,從而實際上控制草原,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實施羈縻策略,而想要徹底的控制草原,第一步就是要在草原上派駐官員,從而讓那些部落接管大唐的管轄。
當然草原上的那些部落自由慣了,剛開始肯定不會輕易的接受大唐的統治,哪怕是有上面“恩”的一面做引誘,他們也很難老老實實的做大唐的順民,所以除了派駐官員,另外就是要駐軍了,凡是敢於反抗或鬧事的部落,都將受到大軍的清剿,而且草原上也將實行嚴苛的刑法,畢竟亂世用重典,而草原向來沒有任何王法的就是一塊法外之地,想要治理就必須用重典。
當然上面的這些只是李休奏摺上的一個大概,具體實施的細則還有很多,比如先近後遠、徐徐北上,另外還有修路、築城,以及日後對草原人的統治辦法等等,上面都有詳細的說明。
值得一提的是,奏摺上還提到一個十分恐怖的辦法,那就是利用宗教來控制草原的人口,當初李休建議打壓佛道兩教,其中許多僧人反對,結果被朝廷流放到草原上,而且這個政策也一直沒停過,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