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2/4頁)

”,亦稱為“以道蒞天下”。

5、追求大道,啟“如來藏”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施”者,二相極性識心妄念也,六根外馳的攀緣也,有為極化也。如果一個人真的有正確見地(正知正見),那麼他這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行於大道”(從事於道),佛家稱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這樣的無上菩提心為其目的,這才算是見地透徹,信根信力具足,可謂“介然有知”。

老子曰:“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六十二章》)一個真實有智慧的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是追求富貴榮華,而是追求本性的發明,自性的開顯,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終極。“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同上)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有捨命為道之人呢?當人“介然有知”,認識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認識到宇宙萬物的法則時,是解脫自己呢?還是墮落呢?那是不言而喻的事。所以,人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先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正確的知見,這是一生最關鍵的轉折點。汝將走向何方?誰不想走正道?但走正道先要了知正道在哪裡?然而,若沒有聖賢大智慧的引導,正道則很難知。故一生能讀聖賢書者,皆是福慧深厚之人,幸哉!幸哉!能夠“坐進此道”,“貴此道”,就是“從事於道”,“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貴此道”者,必得“道”;得“道”者,不但可以免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而且“道乃久,沒身不殆”,“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無死地”,“長生久視之道”,“無為而無不為”也,“故為天下貴”。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六十二章》)“奧者”,主也,源泉也。“道”是萬物之本源,萬物是“道”體之所顯現。“道”不異萬物,萬物不異“道”。善人不善人,皆屬萬物之“物”,既然“道”為萬物之源泉,故善人與不善人皆為道之所現之“物”。只是善人明心見性,於道珍而寶之。不善人不知不曉,“百姓日用而不知”,佛家稱“如來藏”,身懷摩尼寶珠而不知也。從“道”來說,善人與不善人,並無差異,不欠分毫,“心、佛、眾生,三無差等”。

佛陀在《大方廣如來藏經》中喻為:“譬如稻麥粟豆,所有精實,為糠所裹”;“譬如有人懷金磚,忽然誤落於糞穢”;“譬如貧人家伏藏,金寶充滿在於中”;“譬如藤子之中樹,藤牙一切而可得”;“譬如穢帛令厭惡,纏裹彼之如來體”;“譬如醜女懷聖胎”。老子稱為“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佛陀講“但有言說,皆無實義,”何況不信實的“美言”。“美言”可以譁眾取寵(“美言可以市尊”),徒有虛名;“美行”者不美,大道無為無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而美行者是“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只能展示與人,並非道之無行無為。從道體來講,人雖不美,然“道”不相離,“心、佛、眾生”,佛性等同,故不該捨棄之。從“道”的屬性看,不善人之惡習狂心,並非實有,惡業本空,煩惱不異菩提,轉念即是,“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故“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從粗事相的主體來看,一個不善之人,識心識念重,二相極性觀念堅固,必然愚昧無知,他哪裡知道“損之又損”的道理?哪裡知道悔過自新的道理?更哪裡知道突破思維、開顯自性的道理呢?故這樣的人,不瞭解不知道“人之不善”,當然“何棄之有”?!

6、無為無執,無敗無失

佛陀曰:“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普

最新小說: 成為次十四有多難 不屈人的破碎空間 侯門毒後:重生後我報復了全家 海上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 網遊之絕世神劍 公路求生,開局萬花筒血輪眼 死後求生:我從喪屍地殺回人間 有沒有一種可能,亡靈神是個玩家 新彈丸論破 平行世界:治療大師 LOL:重生S5,我全英雄絕活 墨淨溪清 咒術回戰:王座之上 逆風而來,換爾榮光 王者之路:高手高手高高手 她暴擊八萬八,你說她是奶媽? LOL:全能冠軍,出道即巔峰 網遊之異界縱橫 從紅樓開始的生活 擬真世界,我玩重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