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慈祥的母親沒有一點睡意,她想到了什麼竟淚流縱橫?是自責對孩子太嚴格,還是擔心孩子未來的前程?覺得孩子休息得差不多了,她又輕輕搖醒孩子,繼續前面的一幕。這場景叫人太感動了!今日望子成龍的母親們,不過讀讀此文罷了。現在的生活條件如此之好,無需效仿蔣母伴兒夜讀的方式了。
蔣士銓九歲,母親鍾令嘉就授以《禮記》、《周易》、《毛詩》,“均皆成詠”。有時間母親又教他唐宋詩句朗誦。蔣士銓後來成就顯赫,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曾主講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詩文、戲曲負有盛名,他的詩和當時的袁枚、趙冀並稱為“江右三大家”。當然他的成就和教導他的偉大母親是分不開的。
作者題外話:2007年11月 txt小說上傳分享
碎語“民生”
讀《左傳·宣公十二年》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之句。這裡的“民生”,大概就是老百姓生活的意思。在現代《辭海》中對於“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顯然是一個帶有民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
《左傳》裡所談“民生”,似乎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民生的標準就是吃飽穿暖。可是,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即使老百姓克勤克儉,也解決不了民生問題。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在他的名篇《離騷》中曾嘆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同時代的孟子則發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呼喊。他將民生民計置於一切問題的核心;振聾發聵。二千多年後,康有為在詮釋孟子這一主張時說:“國之為國,聚民而成立,天生民而利樂之。民聚則謀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禮樂政法皆以為民也。”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認為,“民生”二字早已有之,但他首先把“民生”運用於政治經濟。民國初年,孫中山明確“定義”他的民生主義是“國民對於國事發生直接之興趣”,“全國人民皆享受其生產之結果”的“一種制度”。它的主要特徵是“人民共享”,透過人民“共享”社會物產及利用物產所生產的成果,達到經濟的平等,由是解決社會問題,“防止富人以其富專制毒害貧民”,“防止資本家之專制”,最終進入“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分業操作,各得其所”的理想社會。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最主要表現在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問題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國家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這四大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
中國共產黨人在十七大上再度吹響了改善民生之號角,提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從教育、就業、就醫、分配、社保、穩定六個方面,對事關民生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提出了具體要求。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就醫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穩定是民生之盾。在當今社會中,民生之本,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徵的整體樣態。
應當承認,幾年來政府投入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民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此我們期待著本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如既往地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花大力氣改善民生,不折不扣地落實,認真操作。正如*總理在寫給史曉風書信中所言(他在收到友人、曾任全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