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和學兵軍發生交集,最先是因為盤尼西林,後來則是因為換人計劃,而現在,猶太人開始關注學兵軍,卻因為學兵軍近段時間表現出來的強大戰力。
德國人一直以為,日本才是亞洲霸主,然而,日本先是在與學兵軍的數次對壘中大敗虧輸,然後又在和蘇聯的衝突中一敗塗地,德國人的目光再次投注到學兵軍身上。“如果學兵軍成為中國之主,那麼日本還是中國的對手嗎?”這樣的想法出現在一些德國人的心頭,於是,本因為猶太人而趨冷淡的德學關係,現在居然有了再次升溫的跡象。
德國雖然和蘇聯達成了瓜分波蘭的私密協議,但是因為體制的不同,德國人從來不以為蘇聯會成為他們的真正盟友。單就政治體系而言,日本人和德國倒是有許多共同語言,可是,一想到日本陸軍幾十年了都還在使用一款步槍,德**隊高層對其便不免有點小看。德國之所以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再次崛起,先進的武器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縱觀學兵軍和日軍的幾次大的戰事,學兵軍最終能夠取勝,也和他們的先進武器有關,有了這個共同點,德國人對學兵軍便越發的有興趣了。
作為高貴的“雅利安人種”,德國人自不會以為學兵軍在軍事科技上可以勝過自己一頭。當然了,如果能夠有所借鑑,從而將本國的武器系統更上層樓,德國人也不會頑固到不知變通。
歐陽雲絕不會想到,他提前整出導彈這個高階武器,居然會對這個時空的二戰產生偌許大的影響。
對於導彈的研製(德國人當時稱之為飛彈,也就是飛機飛彈),德國人從1936年就開始了,不過,基於理念的問題(這從德國人將之叫做飛機飛彈或者有翼飛彈就可以看出來),德國人一開始的研製方向就存在嚴重的偏頗。當然,作為創造性的武器,這並沒有什麼,但是如果以後來人的眼光去看,那就存在嚴重的不足了。
那個時空,德國在二戰中研製出來的導彈,分別名為V1和V2,本來是希特雷用來報復敵國的大殺器,不過因為制導效能實在太差,所以其真實發揮出來的戰力和其投入是完成不成正比的。
就拿V1來說,德國人最開始想用它炸燬英國的一座大橋,然而連續發射了十枚,卻僅有四枚發射成功,而這四枚雖然發射成功,卻都嚴重的偏離了目標,其中距離目標最近的也在三公里以外,而偏離最遠的一枚更是達到了二十四公里,可以說,當時的V1,也就只能叫做“飛彈”。
V1的研製,乃是德國的絕對機密,兩個德國小記者自然無從得知。不過,他們既然身負探察學兵軍軍事技術的任務而來,在發現兩枚奇怪的武器以後,自然義不容辭的要向國內彙報。而這兩枚奇怪的武器,在行家眼中,那就相當的具備震撼力了。
第二天,就在閩粵瓊三地都沉浸在“傾覆”行動取得成功的喜悅中時,德國卡塞爾地區一家名叫格哈德?費思勒股份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內,一個德國人根據一份摘抄的電報正在圖紙上繪畫著什麼。而在他的身邊,則圍著其他三個人。
很快,一個圓柱體出現在紙上。
“這是炸彈?或者是魚雷?”一個黑頭髮的德國人在端詳了一會以後,看了看其他人,徵詢道。
一個金髮中年人看了兩眼以後,搖搖頭說道:“應該不是炸彈。如果是炸彈的話,這彈體也太長了。魚雷更不可能,驅動系統在哪裡?太可惜了,不能看到照片,不然的話,我們應該可以給出更加詳實的推測。”
幾個人裡面,有一個穿著黨衛軍的軍服,他開口道:“你們都別推測了,據馬克說,中國人對這件武器極為保密,而昨天他們空襲日本近衛師團的時候,就曾經使用了這件武器。我們的幾個將軍以為,它應該和你們正在研製的武器有關。”
“什麼?這難道是‘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