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蠣鉤子,王胖子繼續講:“我們先準備粘土和木柴吧。木柴不用說,質地越緊實的越好,砍回來還要劈成細棍,才好燒炭,太粗燒不透。”
“粘土越細越好,一般在經過水流沖刷的地方,挖深一點就能挖到,沙灘上就可以試試。弄回來以後,還要挑出顆粒、雜質,過濾一下,然後反覆揉捏、摔打,擠出氣泡。”
“我在家裡砌爐子,用石頭和普通泥巴、茅草就行,這些我自己就能搞定,粘土和木柴就靠你們了。”
“那我去砍木柴吧,直接弄幾棵樹回來,劈開了曬曬。”秀蘭拿起了斧子。
肖恩也拿起了柴刀:“我和你一起。”
白雷雷舉手:“我也去,我想再去樹林裡看看。”
“那金庫和我弄粘土吧。”沈曼如對李金庫說。
李金庫點頭答應。
秀蘭他們走後,王胖子對李金庫和沈曼如說:“除了粘土礦以外,天然粘土一般在河道、水塘裡比較多。
咱這兒沒有發現粘土礦,也沒有河流,你們可以在沙灘上挖一挖試試。
有一種海積粘土,就是在海岸淺灘中形成的。”
王胖子是學地質的,雖然沒怎麼用心學,一些基本概念還是懂的。
李金庫點頭道:“好,我先做個石鏟,挖沙挖土方便。”
王胖子將昨天夜裡挖的細土,撿掉大粒的石子,用水和成泥巴。
他打算先做爐箅子。
因為爐箅子是用泥巴做的,需要提前做出來晾乾,這樣爐子砌好後就可以直接放進去用。
先在地上鋪一張樹葉,用泥巴砌了個圓形的餅,厚約2厘米,直徑約33cm,用大拇指在餅上戳了幾排圓孔。
他又砌了一個方形爐箅子,18cm*18cm,只是不再是圓孔,而是幾根條形的隔斷。
做好後,他將兩個爐箅子放到沙灘上,用沙子的熱度和陽光來烘乾。
然後他開始準備用來砌爐子的泥巴。
這個用量大,他把泥土堆成一大堆,在土堆中間挖個坑,倒進水,然後開始和泥。
泥巴和得差不多了,他又找來一堆茅草,把太長的切斷,摻入泥堆之中,攪拌均勻。
這幾天他一直注意收集石頭,現在已經收集了一大堆,備在一邊。
他在營地旁邊找了一處平整的地面,用石頭和泥巴砌燒陶爐。
陶爐採用三層結構,外觀近似方形,像一個華國農村的土灶臺。
整體分三層:最上是加熱層,用於放置陶器;中間是燃燒層,用於燃燒木柴;最下層是爐渣層,用來掏爐灰。
層與層之間用爐箅子隔開:加熱層與燃燒層之間,用前面做的圓孔爐箅子隔開;燃燒層與爐渣層之間,用的方形條狀的爐箅子,方便掏灰。
兩個爐箅子都是活的,不做固定,可以取下來更換。
加熱層空間最大,內部直徑約50多厘米,高35厘米。
燃燒層直徑40厘米,高30厘米。前側留一個填料口,後面留排煙口,連通到煙道,底部還有一個方形的爐渣口,通到爐渣層。
爐渣層最簡單,就是兩條通道:一是進風道,從爐渣口下方通向前側;另一條較窄,從爐渣口下方通向側面,為鼓風口,用於連線風箱。
灶臺後方中間是煙道,從地面開始砌,一開始是實心兒,壘到灶臺排煙口處,再往上為空心,用於排煙。
主體砌好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最上方的加熱層還缺個蓋子。
他們沒有直徑50cm這麼大的蓋子,王胖子只能砌了幾塊弧形土坯,曬乾後圍著灶臺邊緣擺了一圈,用泥巴粘住,將爐灶的上口收成直徑30厘米左右。
昨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