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如常說到:&ldo;在下年紀尚輕又與國公並無交集。國公不知道本王也屬正常。&rdo;
&ldo;哦。老夫年紀大了跟不上時移世易的世事了,只能在故人舊事中走不出來。諸位見諒啊!&rdo;
如果剛才只是無意的一問,那這明顯就是在懟他!平王的臉色是真不好看了。
這幾日朝上是天天的吵!不過,重頭戲還沒來。禮部尚書王恪年紀大了正好這幾年朝堂上越發暗潮洶湧。他不幹了要致仕回家遊山玩水了,就遞了摺子。
當然,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他走了之後,這個禮部尚書的缺誰來填!
為此,朝上這幾日都像個爆竹一點就燃。眾大臣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吵成烏雞眼!
別誤會,禮部尚書的事兒還沒正式提,目前還在走流程。有些官員致仕是為了以示尊敬皇帝會再三挽留,然後官員堅持遞摺子,最後皇帝嘆息的賜下許多東西然後同意。但皇帝病了,所以他們四人代行其事。
王恪就是這樣,他已經第二次遞摺子了。幾人也按照慣例第二次將摺子還了回去。他們心知肚明,馬上就是第三次了!這次定然會同意王恪正式致仕,那朝上的大戰一觸即發!該擼袖子的擼袖子,該清嗓子的清嗓子!
這幾日的爭吵不過是大戰前的熱身,是氣勢上的對陣。誰吵輸了就是氣勢上先輸了一籌。
這幾日不但朝中很是熱鬧朝下也是人心沸騰。該送禮的送禮,該拉關係的拉關係,一時間各家都多了幾門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平王一派想按插自己的人,盧太傅等人又看他不順眼不希望朝中權利失衡。各個世家又想讓自己的族人上位好把家族往上移一移。眾人都是暗中籌劃各種算計,就看誰能多算一步成為最後的那隻黃雀!
按照常理,上司致仕了應該是下面的人頂上,因此禮部侍郎崔元升職的可能性很大。但職位越高變數越大,有些常理會被有心人所忽視。
當然,說到常理,侍郎是尚書的副官,一個尚書配了六個侍郎。所以除了崔元之外還有五個侍郎。其中一人背靠平王,一人是杜相的侄子,還有一人是自己努力爬上來的寒門士子。另外兩人沒什麼存在感不過是混個官職俸祿的紈絝子弟基本沒他們什麼事兒。
那為什麼說崔元最有可能呢!首先在這個重門第的時代,他出身清河崔家就先贏了一籌。其次,他的評績很好,風評也不錯。另外,在這個全民皆看顏值的時代下他白俊的風姿為他加了不少分。所以他的呼聲是最高的。
當然,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杜相和平王內訌了!杜相家世並不顯赫,能有今天全靠自己爬。他這麼精明的人當然會為自己的以後打算。所以他堅定不移的要拉他子侄上位!奈何他兒子天天鬥雞走狗惹是生非明擺著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他罵也罵了打也打了都沒用,他老孃護著呢!後來看他侄子還比較乖乾脆放棄了去扶他侄子。但是,注意!這個侄子比起他兒子確實聽話多了,除了腦子缺根筋沒其他毛病!好吧,他是真傻!不用別人挖坑他會自己跳進去埋好。
杜相絕望之下發現還有禮部尚書這個職位。這個職位雖然位高,但也沒那麼燒腦!也不像工部事情多還容易倒黴!他覺得這個位子相當適合他侄子!
不過,平王就不這麼認為了。對於平王而言與杜相只是合作關係,那這種位子上還是坐著自己的人比較好。這一下就僵持了起來,他們手下人也是幹著急也沒辦法。
兩人都是志在必得誰也不肯讓步。對此,盧太傅和鎮國公謝抒表示你們是不是想太多了?當他們不存在嗎?你們說哪個就哪個?
最後,毫無意外的,崔元榮升了禮部尚書。平王和杜相氣的吹鬍子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