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的城市作戰,還是第一次面對。嚴重的缺乏實戰攻擊經驗,所以在戰術運用上,也出現了一定的失誤。這才出現了直接攻城已經半個多月,但是卻依舊沒有能完全奪取長治的情況。
但對遲遲無法完全解決戰鬥,不滿意歸不滿意。龜縮在半個長治城內的三十六師團殘存兵力,眼下怎麼說也用不到太多的部隊。晉冀魯豫軍區集中在長治周邊的部隊,就算殺雞用牛刀也有些過於嫌多。
而且眼下隨著南同蒲鐵路上戰略重鎮臨汾收復,南同浦鐵路沿線殘存日軍,已經完全解決。沿同浦路一線作戰的太嶽軍區部隊主力,並太行軍區一部,也已經騰出手來,讓那位老帥手中可用的兵力很多。
從長治戰場以及南同蒲鐵路戰場,可以抽調的兵力為數不少。這樣再加上太行軍區留守部隊,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晉東南至冀南一線,可以投入相當兩個縱隊另二個旅,外加九個獨立團的兵力。
再加上晉東南有利於防禦的地形,眼下晉東南地區的側翼安全,已經無需太過於擔憂。在臨汾作戰結束之後,晉冀魯豫軍區以太行獨立一旅,太嶽軍區決死縱隊一個旅,外加上太嶽軍區的三個獨立團,又重新整編了一個縱隊。
也就是說晉冀魯豫軍區,可用於晉東南戰場上的兵力,足有三個主力縱隊外加太行四個分割槽的六個獨立團。在晉東南區已經嚴密佈防的情況之下,冀魯豫軍區部隊完全可以分擔豫北和冀南戰場相當一部分的壓力,並承擔部分主要的作戰任務。
而在這位老帥表態之後,楊震也能不通盤考慮調整作戰方案。在從東線陳翰章指揮部返回河間之後,楊震又將冀魯豫軍區首長召集到河間幾經研究,最終還是同意了冀魯豫軍區拿出的作戰方案部分內容。
在日軍反擊作戰打響之後,冀魯豫軍區以一部兵力,在平漢路兩側的永年至南河,武安至皇寺一線遲滯日軍。主力則轉移到沙河流域的太行山區隱蔽待機,待日軍主力越過臨洺關一線,隱蔽在沙河流域太行山區的冀魯豫軍區主力,從側翼發起全線攻擊。
同時冀魯豫軍區在豫北的兩個軍分割槽,則對日軍身後的平漢鐵路展開破襲戰。而其部署在魯西北的兩個旅,則沿著臨清至館陶、威縣公路層層阻擊,保障在永年作戰的冀魯豫軍區側翼。
當然這個前提是在日軍投入到冀南的兵力,不超過兩個師團的前提之下。如果超過兩個師團,那麼冀魯豫軍區還是要按照楊震的計劃展開。不以一次性殲敵多少為目標,在運動之中尋找戰機。
實際上對於楊震來說,這個作戰計劃相當的彆扭。在冀南作戰無法徹底的拉開日軍各部的空檔,尤其是冀南與魯西北兩個方向上,日軍可能投入的兵力之間,根本無法拉開足夠的空檔。這就給自己的穿插、迂迴包抄,帶來相當的不便。
邯鄲以北的水網地帶,反倒成了限制自己機動的障礙。而最讓他頭疼的是,一旦日軍抱成團,勢必要拖延部隊解決問題的時間。而且冀南距離豫北的直線距離也太近了,一旦在冀南打這場殲滅戰,豫東的日軍如果不顧一切的增援,很容易打成一場膠著戰。
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卻是楊震最不願意看到的。整個作戰計劃是一環套一環的,西線主力一旦被牽制住,勢必要影響其他戰場的兵力投入。可有些方方面面的問題,楊震也不能不考慮。
此次華北作戰,給楊震最大的感覺,不是在戰場上來多少的敵軍,而是指揮和部署上的彆扭與束手束腳。在指揮關係的理順上,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讓楊震在指揮上,原沒有在東北戰場那麼揮灑自如。
一次作戰計劃如此反覆的修改,對於已經習慣了一號雷厲風行的抗聯幹部來說,還是第一次遇到。而眼下的戰局,卻恰恰走向了楊震最不想看到的一幕。日軍在豫北展開的是兩個師團,也就是說冀魯豫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