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元武所知,跟鄭袖的“星火彗尾劍”能引動北斗七星之力不同,東方青龍七宿,其所佔的星區明顯要廣闊得多,算上正星與增星,共有335顆星辰被觀星臺記錄在冊,總數遠遠高於前者。
且不論數目上的差距,從可視亮度,或者說從散發星辰元氣的強度來,北斗七星都是能在全天群星中名列前茅的,除了天權之外,均可進入前百,故而針對它們的感應、溝通,修為境界的硬性要求並不算太高。
理論上,初入六境本命,甚至五境神念巔峰,若是有特殊的丹藥與隕星天鐵相助,且天賦異稟,又修有專門的感知類功訣,便有那麼幾分可能,感知到北斗中最高的玉衡,正如昔年十八九歲時的鄭袖。
當然,能夠感應到北斗灑落的星辰元氣,跟正式的溝通建立聯絡,利用其殺伐對敵,卻是兩碼事,後者不僅需要更深層次的感應與領悟,還需要對星辰元氣有更精妙的操控能力。
這通常意味著至少七境的修為,以及對星辰元氣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且因為北斗帶來的是死寂凋零之意,在整片星空中都極為特殊的緣故,世間已知的所有功法裡,也唯有將《星火劍經》修至大成方可實現。
東方蒼龍七宿則不同,其星辰眾多,分佈廣泛,且亮度和元氣強度普遍不如北斗七星,這就要求修行者具備更廣闊且敏銳的感知範圍,能夠同時捕捉到不同方位和距離的星辰力量。
相比紫微、太微、天市三垣,西北南另外二十一宿,東方七宿並無什麼獨特之處,因此,能夠盡數溝通上這三百餘顆星辰,若想要更進一步,跟全天三千多顆星辰建立聯絡,基本上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而在昔年孤山劍宗的典籍記載中,古時專走周天星辰感應之道的修行派系,通常將這些天外星辰稱之為諸天或小世界,且以感應、溝通、引動三千小世界作為一個極重要的門檻,邁過之後,便可引起真正的質變。
簡單的來說,這種級別的神念感知與引動星辰元氣之能,肯定達到了八境啟天的標準,絕非七境巔峰所能企及,三千座蘊於識海或竅穴中的諸天,若能彼此共鳴,同步發力,無疑也屬於八境層次的輸出。
達到了八境的修行者,因為啟天之“鑰”的方向不盡相同,未必可以像這樣勾連引動三千諸天之力,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修行者,卻必然已是等若於八境的存在。
在孤山劍宗的註解之中,三千小世界,可以對標八境下品,六千小世界,對標八境中品,九千小世界,對標八境上品,一萬三千五百座小世界,則代表著八境已至巔峰。
感知易,溝通難,對於同一名行走在此道上的修行者來說,可感應的星辰數目,基本上在溝通建立聯絡的四五倍以上,只是勉強感知到其存在的星辰,自然沒法輕易地予以引動。
而且每多溝通一方諸天,都需要在駁雜的星辰元氣環境中分辨、提煉出對應的稀薄星光,緩緩吸納引聚,與本命元氣相融合,難度均是越來越高,也要消耗更多的時間磨合,鑄造出共鳴的星光陣樞。
所以三千、六千、九千這樣的數字,跟八境各小階位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成正比,僅能用於衡量神念感知跟視星等間的某種對應關係,神念增強到原先的十倍,就可以感知到黯淡了九成的星光。
“觀星光垂落的方向,應該在陽山、巫山、洞庭郡一帶……”元武運足目力遠望,心中暗自思量,基本上排除了秦人在那活動的可能,也就是說,這個新冒出來的啟天級強者,非楚即齊,皆為外朝之敵。
感慨著天意與命運的變化無常,他自嘲式地笑了笑,而後臉上漸起肅容,似是下定了什麼決定,微微側轉過頭,瞥了一眼身邊侍立的宮廷供奉,輕聲道:“拿紙筆來,最好的符紙和筆墨。”
“諾!”
那名一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