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有可造化之人傑後,便向中大校委會委員長戴季陶、校務委員顧孟餘二*作了彙報,擬聘傅到中大主持國文、歷史兩系事務。顧孟餘早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回國後任北大教務主任,是傅斯年的師輩人物,對傅有些瞭解,且大有好感,趁機在戴季陶面前幫朱家驊講述了一通傅斯年才高過人之處。戴氏一聽這位原大清王朝首位狀元之後、黃河流域第一才子、五四運動學生領袖,現已在海外成了比“海龜”還要厲害的巨無霸式的頭號“大鱷”,於是深表贊同,囑朱儘快與對方聯絡,以免延誤時機,讓其他學術機構捷足先登,使這一難得的“大鱷”落入別人的網中而不得。
朱家驊得令,立即著手與傅斯年聯絡,當得知傅正在駛往國內的輪船上時,越發密切地關注著傅斯年的動靜。於是,裝了一肚子西洋墨水,今非昔比的傅斯年剛剛在香港島晃晃悠悠地登陸,就收到了朱家驊親自派人送來的聘書,此舉令他深為感動。
傅氏在回國前已有耳聞,此時的廣州得西洋風氣之先,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輪番興起,各色大旗不斷變換。隨著國民黨北伐的節節勝利,作為國民政府的龍興之地,看上去很有點生氣與活力,是可以幹一番事業的地方。接到聘書的傅斯年當場拍板,表示願意應聘,但先要回山東老家拜望老母。待一切談妥之後,傅斯年回山東聊城小住時日,於同年12月攜胞弟傅斯嚴(孟博)來到廣州中山大學出任文科學長(後改稱文學院長)暨國文、史學兩系主任。
這一年,傅斯年31歲,正是他放洋之初對北大新潮社同仁所界定的過30歲再服務於社會的年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註釋:
【1】據清華大學部第三級學生卞僧慧(字伯耕)回憶說:“往者先生講史,言檔案之用,嘗謂:曾在湖南交涉使署工作。初至時,終日披閱檔冊。對外交涉,不能僅憑條文,自逞臆斷。必熟於案例,事來方能舉措得體,不致貽笑或僨事。”(見卞僧慧《懷念陳寅恪先生》(未刊稿),轉引自蔣天樞《陳寅恪先生傳》,載《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蔣天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2】《吳宓自編年譜》,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3】《吳宓自編年譜》,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吳宓又有按語云:“陳君後專治梵文及波斯文、阿剌伯文,等,則購書只限於專門,少精。不同以前之辦法矣。”
【4】《吳宓日記》,第一冊,吳學昭整理註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5】馮友蘭《懷念陳寅恪先生》,載《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6】《洪業傳》,陳毓賢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
【7、13、16、21】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載《傅故校長哀輓錄》,臺灣大學1951年6月15日印行。
【8、】《自然〈以書為序〉》,載《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歐陽哲生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傅斯年《寄新潮社諸友》,載《新潮》,第二卷,第四號,1920年5月1日。白情,指傅斯年北大同窗康白情。
【10、12】傅斯年《留英紀行》,載北京《晨報》,1920年8月6、7日。該文由傅的北大同窗徐彥之推薦發表。
【11】《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
【14】《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王泛森、杜正勝編,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籌備會1995年出版。
【15】毛子水《記陳寅恪先生》,臺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