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比較容易掌握。所以,歷代戰將、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比如三國時期蜀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龍刀,曾經有過五關斬六將的壯舉,為典型的用刀高手。”
“劍為百兵之秀,也是出現比較早的兵器之一,古代的劍,遠比現代的劍要厚重,但是在戰場上,劍卻是不太適合普通計程車兵使用,一來學習劍法要比刀法複雜,而來在陣戰之中,劍又比不上槍和矛這樣的長兵器,所以在頻繁的戰爭中,劍逐漸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後來,劍術形成兩種風格,一種是長穗劍,稱文劍,練起來劍走龍蛇,瀟灑飄逸,美不勝收,但是這種劍一般只適合表演,不太適合實戰。另外一種是一種短穗劍,稱武劍。其步伐靈活,招法多變,動作迅猛,是實用的一種劍法。然而,不論是長穗劍還是短穗劍,都不象刀法那樣兇猛外在,而總是拌有一種儒雅之風,在古代,許多沒有練武的讀書人都喜歡佩戴常見,特別是劍與琴、棋、書併為文人四寶之後,更是被人當做了雅器,稱之為“百兵之秀”實在是當之無愧。”
“周易,我先前和和你過一句話,那就是‘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這句話也作‘年刀、月棍、久練的槍’,這條諺語說明各種兵器掌握時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槍、劍、棍四種而論,槍是最難掌握的。僅僅是搬、扣、扎這三個動作,不下苦功就很難做得正確,更是難以發揮出威力來。槍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術無法比的,而各家槍法又各有許多深奧之處。相對來講,棍法便較容易掌握,而棍是諸兵器之基礎,可說包羅萬藝。刀、劍之類則介於槍棍之間。刀是一面刃,劍是兩面刃,兩者比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
“《武經》裡面說: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這句話,則是強調了槍、棍技擊特點的差異,說得非常有道理。槍有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槍尖刺扎。棍無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槍扎是直線,棍打是橫片,故有此諺。然而,棍端裝槍即為槍,槍若去尖即為棍,為此,槍法棍法便有許多交融之處。不少槍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動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動作,則是相互取長補短。”
“關於槍術和棍術,少林棍術裡面還有這麼一句話,那就是‘打人千萬,不如一紮’,這說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槍法,所以少林棍為棍法中之上乘。其實諺語主要是講槍的威力大於棍。以棍打人,除了頭部,身體其他部位被打僅能傷及皮肉。而以棍扎人,雖無尖,卻能傷及內臟。所以,許多優秀棍法均將槍法融進,為的是增大殺傷力。”
第11章:弄巧成拙
“周易,你還要記住一點,那就是‘槍怕搖頭棍怕點’,遇見使槍的,要警惕槍搖頭,遇見使棍的,需提防棍點頭。搖頭,是指槍尖被抖成一個圓圈,槍若發揮威力,需將搬、扣、刺三動一氣呵成。三動迅捷完成,槍尖便被抖成一個圓圈,槍法雲:圈為槍法之母,圈抖的快、圓、小、生風,槍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勝防。搖頭,還指槍要運用抽打的招術。抽打之前,槍頭必做搖擺動作。槍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對方上當。棍,雖重使兩端,但一旦揉進槍法,則威力倍增。棍若點頭,其意在以棍當槍使了,無論是扎、挑、抽、劈,此時皆可靈活運用。若不提防,仍以其為棍,為禍便不遠了。”
“槍如游龍扎一點,棍似瘋魔打一片。槍扎出去要想令對手捉摸不定,絕不能直來直去,而要槍桿抖顫,猶如一條蜿蜒前進的龍蛇,不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勁力便發揮的淋漓盡致,收效也便顯著。棍,若要招招見功,必須要快,所謂棍起生風,只有如旋風般劈打抽攔,才有殺傷力。”
周文山老爺子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