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肆指點,鋼鐵所的工匠們huā了兩三年夫整理出來的,關鳳生出了大力,他自是捨不得隨意外傳。
這書很基礎,就是講解各種生熟鐵和粗鋼的區分、特點、用途,講解如何冶煉的《鋼鐵秘要》正在撰寫中。
主題雖然基礎,可內容卻是劃時代的,即便這時候的老外都要乍舌。這書的最大價值,是確立了區分鋼鐵類別的xìng能計量標準,就如同後世的HY…80、HY…100特種鋼的劃分一般。
從白口生鐵、灰口生鐵、熟鐵到爐鋼、墮子鋼,數十種鋼鐵,每種都附有爐窯特徵、顯微鏡下的剖面構造圖樣、質量密度、抗壓承載、抗拉負荷、耐腐蝕度和耐磨度等等資料。同時還講解了每種鋼鐵的xìng能特點、加工特點,適合的應用範圍。
李肆對鋼鐵工業的瞭解,也就僅止於小說級別,這些東西也非他親手而為,甚至跟後世的鋼鐵工業標準差得老鼻子遠,但他深知,不管是什麼標準,總得先有標準,以實際需求為標準來粗略度量,至少能將近現代鋼鐵工業的底層骨架搭起來。
在這個時代的鐵工,要學會辨認鋼鐵,比如最簡單的冶鐵工,至少得有好幾年的經驗,才能對出爐的生鐵是否可用心裡有數,如果有這書在手,對照實際生產過程,個把月就能出徒。而制鐵工也要打好幾年鐵,才能擁有短時間內分辨材質的能力,有了這書在手,檢驗材質的環節就便利得太多,雖然內容只是入mén,卻是建基的絕世秘笈。
佛山製造局的生產流程,大多都是水力機械,為此鐵塘建有好幾處水堤,專mén驅動水車。可這不意味著完全的機械化,從備料到加工,諸多環節還是得靠工匠自己的判斷。比如說最簡單的槍管制造,雖然有水錘若干鍛的標準,但產品是否達標,還得靠經驗判斷,否則難以保證成品率,製造局監事米德正負責的就是這一類工作。
有了《鋼鐵辨要》這本書,乃至相關的一系列基礎知識,才能保證製造局的工匠有起碼的職業學識。
正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太寶貴,關鳳生才捨不得大規模傳播,他不僅親自挑選每一個工匠,還要查對方祖宗三代,丟一些小活考較人家心xìng,原本計劃兩個月招募三百名工匠,他以收徒的方式折騰,到現在才收了三十多個“徒弟”。之前也有人提醒說進度太慢,可他是李肆的丈人,又是青田公司司董,元老級人物,被他訓了一番後,再沒人敢多嘴。
結果就變成現在這樣,關鳳生被李肆訓斥。
“關叔,這不是收徒弟,如果不是現在局勢還沒完全明朗,我都想把這本書刊印出來,廣發天下。”
李肆這話出口,不僅關鳳生一把將書抱回了懷裡,其他人也都是兩眼圓瞪,他們這總司,頭殼壞掉了?
“這只是基礎的東西,就跟字典和本草書一般,懂的人越多,工匠越好找,咱們的鋼鐵產業也才越興旺。”
李肆的解釋很簡單,大家都沒怎麼明白,可說到本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在眾人腦子裡浮現,又覺得確實是這個道理,但是……
“咱們跟朝廷終究不是一個路數,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總要大幹的。這書傳出去,被朝廷拿來用了,難不成還是好事?”
很早以前,關鳳生還是一聽官府就心驚ròu跳的主,可現在已經大不一樣,不僅有李肆在給大家不斷展示力量,他自己所擁有的學識技能,也推著他的心氣,跨上了睨視“落後社會”的階層,對清廷的忌憚早已淺了。
正因為如此,他才不想讓自己所掌握的力量,被清廷也拿去用了。
“這個,基本是沒可能的,朝廷封禁還來不及,呵呵……”
這點李肆很有信心,沒被bī到牆角,滿清不可能轉變思維,只能朝著越來越僵化的方向演進。對這種迥然於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