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中有這一段嗎?歷史書上沒有記載啊?
越南觀眾們也在私下討論:“他說的是什麼?歷史上有這故事?”
“不知道啊,說得有鼻子有眼的,還有古文呢?”
“可這關這把劍什麼事?”
眾人議論中,蘇懷卻還沒有說完,繼續朗聲道: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之難,金兵攻宋,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俘,舉國頹敗,國土大半被吞併,名將岳飛力挽狂瀾,以岳家軍連敗金兵,收復六郡,得到金將評價‘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價,支撐南宋數十年光陰……”
“明朝土木堡之變,二十萬明朝精銳潰敗,皇帝被俘,三大營全軍覆沒,數十年人才,就此一掃而空,五十餘位名大臣戰死,京城已經不堪一擊,兵部侍郎于謙立主迎戰,敞開京城八門,下達命令出動迎戰,以文臣之身,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後,立即關閉九門,拼死一戰,只在此時!’親自率軍迎戰,敗瓦勒曾擊敗二十萬明軍精銳的草原領袖也先於城門下……”
此刻所有的觀眾,評審已經聽著目瞪口呆了,他們分不清蘇懷是在編故事,還是在說歷史。
如果說是歷史,怎麼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說過呢?如果是編故事,怎麼會怎麼多細節與年份呢?
就連電視機前的華夏觀眾,莫名都在熱血上湧,他們心裡也不知道這些事情是真是假,可聽到這些就感覺到全身發熱,拳頭不住顫抖,好像千百年前,自己就經歷過那些危亡時刻一般!
他們彷彿回到千百年之前,自己手持刀劍,面對草原騎馬雷鳴般的衝鋒,雙眼通紅吶喊著……誓死守衛身後的家園親人。
在現場觀眾,評審,乃至所有關注這次比賽的數億人注目下,蘇懷端詳著手中劍,悠悠道:
“所謂國運,有興就有亡,華夏並非一直國運昌隆,也與世界上所有民族一樣,衰敗過,絕望過……可每當國家衰弱,危難時,就會有一大批仁人志士為了這個國家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這……才是華夏一直延續至今的根本。”
蘇懷說道這裡,轉頭環視臺下眾人,喃喃問道:“英雄劍,英雄劍,什麼是英雄……?
所謂英雄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但~~真正英雄不止於這樣的!!
我們華夏的英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人!
是在那個困難的時刻,他們做出了勇敢的選擇,明知可能生死敗亡,捨身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權的人!”
蘇懷說著,揚起手中那把無名古劍,朗聲道:
“我們華夏最好的劍,不是最鋒利的神兵利器,而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我為他定名為‘興亡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之劍~~我這首詩,就叫《興亡劍賦》~”
此刻所有的人,從評審長李智勇,到電視臺直播的錦織一,樸會長,包括電視機關注泰山詩會的每一個人,心裡都驚呼著“什麼!?”
誰也沒有想到,在三十年的泰山詩會上,劍樓出現了一個自己命名兵器作詩的人。
天才就天才,永遠給人帶來驚喜……以及驚嚇……
無數曾經先輩詩人都沒有做,乃至不敢做的事情,這個叫蘇懷的年輕人竟然做了。
好了,現在他成功激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以及……敵意……他最終這首《興亡劍賦》究竟是什麼樣詩呢?
眾人心裡正這麼想著,蘇懷提起“興亡劍”竟然倒翻一躍而下,觀眾看著都是“哇”的驚呼!
第一百七十一章 興亡劍賦
再看蘇懷手中劍花翻舞,眾人只看見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