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其所提議的正確論辯規範的有力檢驗。由此可以說,檢驗一個人邏輯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看他與謬誤搏鬥(發現、解釋和消除謬誤)的本領。在此意義上,誠如19世紀英國哲學家西季維克(AlfredSidgwick)所言,“邏輯實際上可被看作是與謬誤戰鬥的機器。”
謬誤分析的歷史演進
謬誤分析有命運起伏的悠久歷史。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以來,各個時代的著名邏輯教科書幾乎都包括謬誤分析。在古代,邏輯主要研究論辯問題,並且與修辭術有密切關係。12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學者對三段論和論辯有所瞭解,但對《工具論》裡的謬誤理論一無所知。《工具論》中的《論題篇》和《辯謬篇》隨後也被譯為拉丁文,導致謬誤與詭辯的相關內容充斥12-14世紀的邏輯與論辯術教學。隨著人文主義以及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新哲學興趣的流行,謬誤和詭辯理論逐漸被貶抑為無聊乏味的東西,不再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不過,教師們不久就發現,邏輯教科書因襲謬誤傳統尚有用處:謬誤理論是論證理論的代用品。經過懷特萊《邏輯要義》(1826)的倡導,謬誤理論在19世紀以來的導論邏輯教學中重新站穩了腳跟。可惜好景不長。數理邏輯的出現,不僅打擊了傳統邏輯也重創了謬誤理論。追隨潮流的大學邏輯教學,不再看重謬誤分析。在邏輯圈內,謬誤分析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