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抵抗,那麼楊存中一個人如何能力挽狂瀾呢?
而且此時此刻,一些大臣是真的已經有了不臣之心。
他們謀劃著趁著趙構不在、趙昚地位不穩且動搖的時刻推舉趙佶在遼東生下的兒子趙鐵使或者趙頑使做皇帝,帶領他們投降,以渡過難關。
他們不想和趙昚一起死,也不想和趙昚一起被俘虜北上失去自由自在奢侈榮華的生活。
原先群臣確實沒什麼選擇,除了趙昚之外很難立刻推舉下一個合適的皇帝,但是明國把北宋宗室送了一批迴來之後,他們有選擇了。
他們有趙佶的兒子可以做備用皇帝候選人,也能順順當當的成為皇帝,如果趙昚真的“冥頑不靈”的話,他們就決定拼著大逆不道之名,也要把趙昚趕下皇位。
哪怕趙構回來以後會很生氣,也無所謂了,誰讓最重要的時候你不在呢?
你自己跑了,留下我們吃苦受罪,有這種道理?
所幸趙昚沒有堅持到他們決定動粗的時候。
群臣的醜態讓趙昚徹底絕望,讓他失去了最後的反抗之心,他讓史浩攙扶著他走出了宮殿,面對著一派悽慘景象的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們,他悲憤交加的發表了宣言。
“朕哪怕戰死也不願屈膝投降,區區明國大軍不能奈何朕,而你們卻往朕的胸口狠狠插了一刀,讓朕無可奈何!朕不是為自己而降,是為你等而降!你等貪生怕死,卻要朕背上千古罵名,成為投降天子,你等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說完,趙昚哭喊著對不起祖宗、臣皆亡國之臣等等之類的話語,離開了議事宮殿,回到了自己的寢宮。
接著趙昚授權給史浩,讓史浩代表他去和城外明軍簽訂和平協定,所有條件都可以接受,唯有之前說過的歲幣減少問題可以多做爭取,多少還能為大宋減輕一些負擔。
一場很有可能會發生的宮廷政變落下了帷幕,趙佶的兒子終究沒有那個運氣重新登上皇位。
五月初九日清晨,史浩懷著沉重的心情抵達了明軍大營,穿過了守備嚴密蓄勢待發的明軍攻擊軍陣,與周至還有周志學三度見面。
這一次史浩沒有多做糾纏,而是順順當當答應了明軍的要求,賠款也好,歲幣也好,割地也好,稱臣也好,全都答應了。
這款被稱為《臨安條約》的協定就這樣正式簽訂了。
雙方都沒有更多的糾纏,唯有歲幣方面,因為答應了第三款和第四款條件,所以明軍方向也做出了一些讓步,將歲幣價碼調整到了二十五萬兩白銀和二十五萬兩絹布的等級,和當年金國一樣。
歲幣規定可以用其他物資折價算入歲幣供給當中,但是歲幣內容之中至少要保證十萬兩白銀和十萬匹絹布的提供,也就是說折價範圍為十五萬兩白銀和十五萬匹絹布。
折價物資的範圍也有嚴格規定,黃金可以,糧食可以,一般布匹可以,整修黃河所需要的建材也可以,包括提供給明國修築黃河的勞動力也可以用於折價。
可以折價的基本上都是有廣泛用途的市場硬通貨,包括人力資源,都是可以用來辦事的,而沒有奢侈品的存在。
史浩簽訂條約的時候,雖然心痛難耐,但是也察覺到明國政府和南宋政府的不同之處,意識到了這場失敗並非毫無緣由。
他們似乎真的只是為了辦實事而發起戰爭,並非是為了顏面、名分或者其他的什麼原因,戰爭有著極為明確的導向和目的,不達目的不罷休,達到目的就立刻停止行動,令行禁止。
或許,就算軍隊比現在更加強大,南宋也不是明國的對手。
不知為何,史浩忽然產生了這樣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讓他自己都覺得驚悚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