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當中充斥著派系、地域、政治傾向等門戶之爭,兩支之前還處在敵對關係之中的軍隊驟然合二為一,必然會有很大的問題。
兩個將軍不和,必然產生軍隊之間的碰撞和爭鬥,彼此之間互相成為對手,可能對真正的敵人的憎恨還沒有對這個對手的憎恨來的強烈。
宋軍中又沒有指導員的存在能夠教導大家放下地域之爭,以階級為綱領,大家都是苦命的牛馬,應當團結起來對抗上等人。
以此為基礎,明軍中有一整套成體系的思想方法論,能夠彌合不同地區出身計程車兵之間的鴻溝,讓他們快速形成互相之間的信任,形成強大的協同性和組織度,從而提高戰鬥力。
至少在明軍群體內,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同,屬於明軍分支的羅霄山農民軍自然也有著如此的認同。
而在宋軍中則沒有這種珍貴的認同存在,所以宋軍註定無法擰成一股繩成為絕對的戰鬥力。
也因此,對宋軍使用這種攻心之法是絕對可行的。
趙玉成發起的攻心之策進行的同時,邵宏淵還在為了馮時行的去世而感到頭疼。
原本有馮時行為他分擔統軍壓力,為他遮風擋雨,他可以順利完成對軍隊的改組和整編,畢竟作為一名宿將,這點本事還是有的。
可是馮時行一朝病死,剛剛穩定下來的軍事局面又開始變得有些動盪了,邵宏淵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軍隊裡氛圍的轉變,那些敵視的、猜疑的眼神。
這讓他很不舒服,所以很理所當然的把自己的軍隊調集到自己的主將大帳周邊拱衛,如此才有了一些安全感。
然後他又試圖用犒賞的方式來穩定人心,將一些軍費犒賞給軍隊,撒了一波錢,這才算是勉強挺過了第一道難關。
可是他面臨的難題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不知何時起,宋軍軍營內開始流傳一則流言。
關於邵宏淵正在準備利用戰爭完成對戚方舊部的清洗的事情。
流言把一切都給說得有鼻子有眼的,說邵宏淵一直都在記恨戚方沒有出兵幫助他剿匪導致他損兵折將的事情,所以一直都打算報復戚方,現在戚方是解決掉了,但是戚方的幫兇們還沒有被解決掉。
所謂幫兇,當然就是他們這群倒黴的大頭兵和中低階軍官了,邵宏淵認為他們也是戚方的支持者,並不值得信任,所以正在想方設法準備將他們全部解決掉,以解自己心頭之恨。
而具體的方法就是動用他們對羅霄大山發起進攻,而眾所周知,羅霄大山何其龐大,五六萬軍隊撒進去就像是往鄱陽湖內撒一把鹽一樣。
對於這種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邵宏淵自己也清楚,但是他更清楚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不僅可以收拾賊軍,還能消耗戚方舊部,用賊軍和戚方舊部的血換取他自己的榮華富貴。
這就是他的如意算盤。
甚至流言還隱隱把他和馮時行的死聯絡在了一起,說馮時行剛來軍營沒一陣子,就算病死也不會那麼快,這其中必然有貓膩。
到底是誰害的馮時行那麼快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