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兵是古今中外都非常看重的一種傳統軍事儀式,早在幾千年之前統治者們就知道利用這種儀式來展示暴力機器的強大,威懾敵對勢力。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在春秋時期就給閱兵明確了“觀兵以威諸侯”的意義。國外的古埃及、波斯、羅馬時代也有多次閱兵的記錄。現代的閱兵次數和規模更遠遠超過古代,很多國家幾乎每年一次閱兵。
其中最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莫斯科紅場閱兵,莫斯科被法西斯德國強大軍隊的進攻下危危可及的時候,當時的蘇聯政斧冒著被敵機轟炸的危險,毅然在廣場舉行閱兵,並透過電波向全世界現場報道。這次閱兵鼓舞了反法西斯陣線計程車氣,展現了蘇聯的國威和軍威,樹立了蘇聯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參與閱兵的軍隊也直接從閱兵廣場投入戰鬥,沉重地打擊了德'***'隊的囂張氣焰。
第1055章登上閱兵臺
中國之所以“突然”舉行大規模閱兵,其目的和意義其實也很簡單,也是透過展示武力、展示先進武器來對其他國家——主要是蘇聯——進行威懾,從而為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個安全的國際環境,將有限的資金用到經濟建設上來。
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中國希望透過這次閱兵來向美國證實中國有能力也有信心與強國平起平坐,同時警告蘇聯,雖然中國裁軍了,但實力猶在,不要因此而輕舉妄動。
另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鼓舞國內民眾計程車氣,讓全國人民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自1976年以來,中國在這五年多的時間內,現代化事業突飛猛進,國民收入、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特別是我們的軍事實力空前強大。用實實在在的事實向國人證明和保證:只要緊緊團結在以最高首長為首的黨中央周圍,我們的事業就能昂首挺進。
當然在時間上這麼緊張也是為了平衡蘇聯和美國的關係:不能示弱蘇聯,但也不能激怒蘇聯;不能讓美國人過於失望,以為中國在向蘇聯示好,也不能讓美國認為中國會完全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總之一句話:中國這麼倉促閱兵的目的就是為了顯示中國的**性。
前世的時候是在1985年進行大閱兵的,也是根據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做出的決定。其實在1984年的時候中國就在某地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軍區閱兵,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前世的中國後來還多次閱兵,但時間都很充裕。因為那時候的閱兵基本上只是秀一下肌肉而已,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已經不存在明顯的外部壓力,也慢慢淡化了其政治目的。
十月一日正值京城的金秋,可謂秋高氣爽豔陽高照。上午七點開始一支支雄壯威武的軍隊在長安街大道上集結。一輛輛霸氣外露的各種軍用戰車和導彈車輛在長安街上列隊。而充滿自豪的老百姓也在這裡興奮地聚集,只不過他們都是站在馬路的兩邊看熱鬧,在他們和馬路中間隔著一長排威武英俊的衛兵,人群中自然也安排了不少忠心耿耿的便衣衛士。
在偌大的天安門廣場,八萬餘名青少年用國旗的鮮花和明黃色花束組成了一幅巨大國旗和一副巨大的軍旗。
在天安門城樓上的休息廳裡。最高首長穿著深灰色中山裝和虞罡秋等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坐在一起,談笑風生,這些人不時地發出爽朗的笑聲。
在不遠處是中國邀請來的各國駐華時節以及一些友好國家的政府首腦。政府首腦包括柬埔寨的親王、羅馬尼亞的總統、伊拉克的總統、法國副總統、德國總理等等。
在一群使節中赫然還有蘇聯的駐華大使和越南的駐華大使。
不過,從兩人的臉上看不出其他使節臉上那種激動和期盼,更沒有周圍中國臉上那種興奮和喜悅。
這裡的使節很多,但他們的心思更多,以美國人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