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發在意先”,乃是在腦海裡甚至還未形成念頭之時,就依靠身體本能和戰鬥經驗,提前出招。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讓潛意識凌架於意識之上,在戰鬥時操控身體,從而做到更快地出招,與依靠意識指揮下的出招相比,在速度上更勝一籌。 趙青早已達到第七識末那識的境界,部分掌握了“意識之根”,在突破第七識中的“無我之境”後,即可抵達與“十地”中第八“不動地”相當的心靈脩行階段。 修持到此,親證無生,見道堅固而不退轉,所以名為第八不動地,或名不退轉地,可稱為“八地菩薩”。 玄奘《八識規矩頌》有言:“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至第八不動地時,不再執取一切業緣,便捨去了第八識凡夫相“能藏、所藏及執藏”中的“執藏”。 這裡的“執藏”,即是“我執”、“人我相”,指的是第七識錯誤地認為自己是眾心識的主體,不知真正的心識之主“阿賴耶識”存在。 若捨去“執藏”,修成“第八不動地”之境,自然而然便可以進入“無功用之用”的狀態,讓出意識的控制權,除去“我執”、“人我相”,更能接觸到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修行。 一旦由第七識融合意識,便能掌握屬於意識的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共五十一個心所有法,操縱人的全部生存活動,自然而然地主導招式的施展。 這種以“不動地”為基的出招境界,同時具備了超越意識的反應速度,與意識在八識中居首的思考能力,與“發在意先”相比,卻是要更高上一籌了。 以趙青此時的心靈境界,離“第八不動地”尚有一段距離,但只要修成了此境的部分能力,做到“發在意先”,亦是輕而易舉之事。 “第八不動地”勝過“發在意先”,造詣高深的“發在意先”,亦勝過這方面僅限於本身絕招的“斗轉星移”感應之法。 如今,趙青已在第七識上走了很長一段路,亦開啟了全身靈竅,完全達到了“斗轉星移”最高境界的修行要求,且積累頗為深厚。 在她瀏覽到第二遍的時候,這一門慕容家仗之橫行天下的秘法,便已經修至大成。 且因為受到“發在意先”思路的啟發,趙青不僅在出招速度上頗有幾分增長,還悟出了增加劍意強度的方法。 “第八不動地”之境可以讓第七識融合意識,對於建立在意識與精神力上的劍意,可以利用到第七識中蘊藏著的心識之力,自然亦是一種新的突破。 趙青並不是佛教徒,關於“第八不動地”,準備修行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境界效果,開發第七識的能力,而非想去當“八地菩薩”,亦沒有“菩薩”的法力,修的只是心靈的部分。 因此對於之前的階段,她抱著是選擇性跳過的態度。 不過,想到真正突破到這個心識的極高境界,並非想達成,就能達成的,還需要極大量的領悟。 在趙青的估計中,“不動地”的心靈境界,就算是能進入“天人合一”之境的高手,亦只有極少數,才可以達到與之相當的程度。 《破碎虛空》中的八思巴,在心靈與精神境界上,在未與傳鷹陷入輪迴之前,或許就是這一個層次。 一般來說,越是修行困難的世界中,能修到高境界的人,在心靈境界上,多半高於修行容易的世界。 這是因為他們在修行上遇上了難以突破的瓶頸,只能轉而進行心靈方面的修持。 因此,趙青寄希望藏身於少林寺的掃地僧,在這個方面有深刻的領悟,能夠給予自己相對應的指導,完成佛家道家在這點上的融合,找到契合自己的心靈突破之法。 而若是超越“第八不動地”,達到“金剛道”的層次,將第八識從“異熟識”的境界提升到“清淨無垢識”之境,或許就可以無視入夢的迷失危險。 從而讓她對於“入夢引證”的使用,達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 看完了“斗轉星移”之後,趙青又默默思索了一會,才開啟了“參合指”的秘籍。 原作中少林寺大戰的時候,慕容博曾經使出過“參合指”,在七八丈外兩指點翻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