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直到兩天之後,詳盡的報告擺在了林恩面前,而就在這兩天,蘇軍在上萊茵河谷前線又有了大動作。經過持續的填土作業,帕登山東麓與博登湖之間的低窪地帶加寬了近一倍,這意味著數以百計的蘇軍坦克能夠用比以前高兩倍的效率向河谷推進,而連續的猛烈轟炸也對帕登山區的守軍工事進行了極大的削弱,隨著大量經過防禦加強的坦克在博登湖東北角集結,新一輪進攻的發起已勢在必行。
………【第19章 得心應手的誘殲戰】………
在斯圖加特等待時機的兩天,林恩所獲得的大量情報資訊對接下來的行動大有幫助,不僅如此,他在第二次上萊茵河谷之戰時期派遣夜戰部隊的“伏筆”此時也產生了呼應,多支在抵抗組織幫助下潛伏在德國南部伺機而動的夜戰分隊聞訊前來,他們的經驗、技巧以及裝備都為林恩的利箭增添了動力。
1949年4月27日,林恩率部返回德國的第41天,帝**隊佔領丹麥西蘭島的第19天,蘇聯軍隊百折不撓地發動了第五次上萊茵河谷攻勢。這一次,他們投入的總兵力達到新高,近五十萬人的作戰部隊對於上萊茵河谷這麼一塊不大的地域已屬飽和,重型裝備的數量和比率也繼續增加,尤其是東部山區的道路橋樑恢復通行,東路進攻部隊的實力終於較前面四次戰役有了突破。在全世界的關注下,蘇聯高層一舉拔除這顆眼中釘的決心和迫切程度毋庸置疑。
前方的戰鬥剛打響,林恩沒有火急火燎地襲擾蘇軍後方機場,而是令偵察人員待在機場附近觀察統計蘇軍戰機每天的起降情況,並用地圖結合圖表的方式將這些資訊反映出來進行對比。兩天之後,林恩和他的軍官們即對蘇軍航空兵在斯圖加特一帶的部署有了新的發現:航程較遠的重轟炸機在攻勢間歇期出動頻頻,等到戰役發起自然偃旗息鼓,而大量運輸機的進駐加上傘兵部隊的出現則昭示了蘇軍發動空降作戰的意圖。從這些運輸機和傘兵部隊的規模及集結秩序來看,林恩相信這絕不是蘇軍指揮部臨陣改變策略的結果,而是出於麻痺對手的考慮。他們很清楚相當一部分德國人視“自由勢力”為拯救者,因而心甘情願地為之提供情報,蘇聯軍隊在德國境內的部署調動很難保密,一旦對手察覺到蘇軍在作空降準備,必然會在上萊茵河谷進行相應的作戰準備,反之亦然。
如此費心費力地盤算,可見蘇軍高層對這次攻勢的看重,林恩動用密電向曼施坦因指揮部通報了這一情況,並對突襲機場的計劃進行相應調整。
暗夜,六十多名夜戰兵分為七支戰鬥分隊,帝國士兵和自由團戰士混編的兩百人部隊組成三個突擊群和一支預備隊,斯圖加特當地抵抗組織抽調的兩千多抵抗人員主要負責外圍的策應掩護。儘管自己最擅長的夜間突襲總是無往不利,行動發起之時,林恩卻感到前所未有的重壓——他和他的部隊面臨的不僅僅是以寡敵眾、以弱擊強的戰鬥,而是要對陣同樣以精銳著稱的空降部隊。根據偵察人員的推斷,在三座相隔十幾二十公里的目標機場集結有兩百多架運輸機、滑翔機以及至少六千名蘇軍空降兵,拋開機場守備部隊不說,這些整裝待發的空降兵自身的戰鬥力就相當可觀了,進攻這樣的機場難度遠比襲擊停放普通戰鬥機、轟炸機的機場大得多,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無法脫身的致命境地。
成功的作戰行動離不開周密的計劃部署,更離不開指揮官審時度勢的戰場決斷,習慣了冒險的林恩帶著堅定信念又一次踏上了冒險之旅,他和他“縮水”的微型指揮部很快抵達了位於三座目標機場與斯圖加特市區之間的小村莊“弗爾佐特”,在這裡建立起他的臨時指揮中樞和戰場支點。在各路人馬抵達機場外圍以前,行動的順利程度就像是一場排練過無數遍的表演,七支夜戰分隊中的六支都用於突破機場外圍防禦,餘下的一支將率領地下抵抗者攻擊蘇軍控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