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4頁)

老子慈悲世人的情懷,也是老子之所以成為“老子”的大智慧之所在!《思益梵天所問經》上有這麼兩段對白:“爾時,思益梵天問得忍諸菩薩言:‘汝等豈不聽是經耶?’諸菩薩言:‘如我等聽,以不聽為聽。’又問:‘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為知。’”

“梵天,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所以者何?不聽法者,乃為聽法。”梵天言:“何故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文殊師利言:“眼、耳、鼻、舌、身、意不漏,是聽法也。所以者何?若於內六入不漏色、聲、香、味、觸、法中,乃為聽法。”人們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形成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我們的“知”皆是二相攝取外境後處理的感受和認識。這種二相極性對立的感官取捨所形成的“知”,佛陀稱為“有漏”之“知”,屬於極性的觀念。所以,你有知的話,你知什麼?凡是二相的“有漏”之“知”,都是你所認識的外緣外塵,是不是?沒外境沒外緣外塵,你“知”什麼?你處於無量無邊的狀態,沒有外境讓你“知”,你還能知什麼?譬如水晶球上沒像,你見(知)什麼?人們不理解老子的大智慧,說“常使民無知無慾”,好多人認為老子搞的是愚民哲學,叫老百姓要愚昧(笑)!哎!所以呀!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同樣,依文解《道德經》,老子蒙冤。人家老子講的是深層次的境界啊!是講“無漏”的非極性“大圓鏡智”啊!

“常使民無知無慾”的“無知”,是指不要有“無明”,不要有極性的分別之“知”。因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無知”就無“無明”,這是叫老百姓不要產生無明啊!沒有無明,這不是大智慧嘛!怎麼叫愚民政策呢?!這不是明明用凡夫的無知來揣測聖智嗎?

這裡老子說的“無知”,就是不知見立知。因為,“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分別中,則無知者。”當水晶球大而無外,無量無邊時,水晶球上就沒有相(像),你想一想,究竟一相,無量無邊,大而無外,你有什麼物件可知呢?沒有所知,你還能知什麼?你常處於無所知的境地,不就說明你處於無所不知的大智慧了嗎?!“沒可知”就叫“常無知”。所以,老子是要人們(民)轉識成智,“常使”(開、示、悟、入)人們“知常曰明”,這難道不是老子對世人的慈悲嗎?!沒有超凡的大智慧,能有這種悲憫世人的心態嗎?!

再看“無慾”,當無外物外境可知了,還有沒有慾望和貪求呢?你看,一個常“無知”的人,相當於水晶球上沒有相(像),在一個“常無知”的狀態下,無量無邊,大而無外,還有什麼向外貪求的慾望呢!

什麼時候大而無外呢?你看,相狀越大,則存在狀態越微越隱,直至大到沒有物質態、能量態。為啥?物質態、能量態不能無量,是不是?只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資訊態才能無量。

資訊態是安了個名字,啥叫個資訊態?無相之實相就是資訊態。只有這個無相的實相才能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了才能“無知”,才能不“知見立知”,才能沒有外邊,才能“知見無見”。

離了外,你見啥呢?正因為沒有可見上的,所以“常無知”的時候,就契入�

最新小說: 網遊之我有一箭可弒神 NBA:冠軍之王 最強領主:我,天使與亡靈之主 網遊:開局滿星賬號,爆殺全服 路法歸,遇端木! 夢幻西遊:簽到打卡就能無敵 遊戲女尊 一天一模擬,硬控亂世一百年 穿越00後動漫融合的世界 網遊:從被逼女裝到自願女裝 請叫我腐爛 網遊之大陸征服 SAN值歸零後我成了高危BUG 寶可夢真實 畫渣又怎樣?我靠神筆一路躺贏 文明:從不死族到太空死靈 我不是賤聖 我成了二週目BOSS 王者:執掌AG,我是抽卡冠軍! 開局選擇亡靈:我有ss級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