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合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毫為小,待之成體。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執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莊子·知北遊》)
莊子說,聖人就是效法天地的狀態屬性(美德、規律、機制、原理)通達萬物之理的。因效法天地之德,至人法天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屬性,故無作(無作而有妙力在,如天地無作而日月常執行,是無作妙力)、無為(無有目的作為,無為無作,皆無慾無私之作為)。能與天道的妙明相合(“合彼神明至精”),就能參與天地的各種變化(“於彼百化”)。萬物形態生滅的變化(“物已死生方圓”),難以從其相對認識中知其根由(“莫知其根也”),但萬物自古以來自然而然地存在著(“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鉅細一切事物皆在其天道記憶體在(“六合為巨;秋毫為小”),依於天道而成體(“未離其內;待之成體”)。天道表示絕對的存在,而鉅細萬物表示相對的存在。相對存在的萬事萬物,沒有不生滅變化和新陳代謝的(“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一切極性事物的執行,各有其程式(“陰陽四時執行,各得其序”。這些程式是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井然有序的)。“道”(天道)看不見、摸不著,似乎沒有,但它真實而存在(“惛然若亡而存”);無形無狀,但妙明神韻熾然(油然不形而神)。這是莊子形容“道”寂然清淨,“常住妙明”、“穀神不死”的屬性。它能畜養萬物,且自然無為,無知無作,這就是絕對存在的狀態和屬性。知道絕對的存在是無為無作,無知無主,一切相對事物皆賴其生滅、運動。道不露形體而處處真實存在,求不來也推不掉,靈光永照,這就是對絕對真理的認識。
3、從相對入絕對
列子曰:“夫無意則心同,無指則皆至,盡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說在改也。”(《列子·仲尼》)列子講的“無意”,即無妄心識念也。有妄心識唸的分別,則成為“有欲”的認識。“有欲”認識就陷入相對比量的相對真理中。無妄心識念時,前面說過,還存在什麼?什麼也不存在,只存一相絕待的妙明真心(道)!所以,只要“無意”,就從相對真理中邁入絕對真理的大門。只要“無意”,當下就顯真心。常言道,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生如如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這裡關注的是如何從相對真理邁進絕對真理,要在心地上可操作。列子的“無意則心同”,就是一個入口,用“無意”來清除極性觀念,就是脫離相對真理的認識。“無意”和“心同”是同時進行的。所以,當你脫離相對比量的當下就進入了絕對現量。
“無指則皆至”,凡有所指,皆是具體有限之事物。本來一相的實相存在,只要有具體的所指,則成有限無邊的界相分割。猶如大海中的水泡,大海喻無邊,水泡喻有界。有界就有內外,有內外就成為二相,二相則不能皆至,因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