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頁)

郵掠詰饋幣玻 �

8、“明明德”而平天下

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大學》卷首已將“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闡述得淋漓盡致。“大學”者,最大的學問也。“大學之道”,是最大最重要的學問,道理何在?目的何在?歷程如何?

人生最大最重要的學問、道理在於“明德”二字上,目的是“明明德”。先明自己的“明德”,就叫“自覺”。自覺後還要“覺他”,讓所有人都明瞭“明德”,就叫“親民”。做到自覺覺他圓滿,就是“止於至善”。可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大學之道”。“大學之道”,佛家稱為“成佛之道”,因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所以,“大學之道”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道。從歷程來看,“大學之道”,要先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兩條:上求佛道(“明明德”),下化眾生(“在親民”)。上求佛道,入佛之知見,開顯自性般若德,就是“在明明德”;下化眾生,同體大悲,不捨一人,就是“在親民”。上求下化,所做圓滿,就是“止於至善”。

“明德”者,吾人本具妙明之性也,稱為“佛性”。“明德”,人人具足,凡聖一如,本自圓成,非假修證,稱般若德。猶如鏡體,本自明徹淨亮,只因眾生無始劫來的極性汙染,致使明鏡蒙垢,光明蔽隱,故需拂塵除垢(明),使“古鏡”重明,即“明明德”,亦稱解脫德。此“明德”無關明與不明,不明也不減,明也不增。“明”,“明德”真空常住,隨緣而不變;“不明”,“明德”妙用無窮,不變隨緣。可知“明德”非有非無,是非極性之妙性也,故稱法身德。對“明德”最具體的表達,無過乎惠能的五個“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壇經》)

“明明德”之“明”,便是修證。“明德”雖本具,非修非證,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自本心,本來如是,若無無明迷惑,一切現成,故所謂“明”者,實為不汙染也。要完成“大學之道”,先要發無上菩提心,以突破極性思維的束縛,開顯常住之妙明,為本因地之心;然後六度萬行,行菩薩道,救度一切眾生,圓滿菩提大願,“止於至善”(“道亦樂得之”),完成修證歷程。

“大學之道”的根本在於“明明德”。“親民”是“明明德”的推廣;“止於至善”是“明明德”的完善程度。明白了“大學之道”的這個根本道理,就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目標清楚,就是“知止”。如何開顯自性之“明德”呢?就有知、定、靜、安、慮、得的六個階梯。關鍵在“知”,因為“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因地心真,初發心即至果地。“不識本心,修法無益”,見地十分重要,因地以本具“明德”開顯為目標,這就是五祖弘忍講的“了本真心”。“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弘忍·最上乘論》)“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想相

最新小說: 開局單杆147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 第一玩家 男扮女裝的我,竟然成了皇后!? 北門老槍 神只:從哥布林開始 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 一人:岐王李茂貞,千年歸來 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 神秘復甦:此世之暗 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 網遊:一刀劈死神 網遊:神秘玩家 航海玫瑰 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 網遊:我靠遊戲幣就能變強 九幽生死簿 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 別人玩遊戲,我修仙 無職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