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氣了,這兩日打魚莫跑遠了,就守在港口附近,若見水師艦船來,咱們便等在路邊,遠遠向這位李帥拜一拜,算是表個心意了。”
眾人紛紛應是。
漁民們議論紛紛,不時發出大笑聲,引來路人們的側目。
路邊穿梭的人群裡,一名短衫武士打扮的年輕男子半闔著雙眼,懶洋洋地跟在漁民們身後。
這名男子不是漁民,而是遊俠兒。
大唐的遊俠兒很出名,但在大唐立國初期,“遊俠兒”並不是什麼好詞。
因為這類人太雜,街頭逞勇鬥強的街痞流氓自稱是遊俠兒,無所事事給有錢人跑腿幫閒的也自稱是遊俠兒,搞得遊俠兒這個群體的檔次蹭蹭的往下掉,都跟下九流一樣提不上臺面了。
但遊俠兒其中也有真本事的人,他們四海為家,行俠仗義,沒有具體的職業也沒有收入來源,但有意思的是,他們好像從來不缺錢。
他們以武犯禁,他們肆無忌憚,他們行事只憑自己的喜好,而且他們還憑自己的判斷決定世間的正與邪,從而以民間執法者的角度私自代替官府選擇懲賞。
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一類人功夫高,能揍人也能扛揍。
年輕的遊俠兒跟著漁民走了很久,他不是跟蹤漁民,而是百無聊賴之時,漁民們議論的事情讓他有了興趣。
“渭南縣公李欽載?呵呵,倒是個人物。”遊俠兒喃喃自語。
漁民們已走到了港口,港口的水面上,停泊著許多小漁船,對這些靠大海討生活的漁民來說,這一艘艘小漁船就是他們的飯碗,是他們的家,有的甚至全家老小都住在船上,一住就是許多年。
港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許多漁民出海歸來,船艙裡滿載漁獲,也有的垂頭喪氣,顯然最近撒網下去手氣不佳。
還有許多商販在港口大吼大叫,收購漁民們捕撈的成果,各種魚類,各種價格,熙熙攘攘人間煙火。
幾艘小漁船悄無聲息地停靠在岸邊,一群漁民打扮的漢子下了船,沉默無聲地在人群裡穿梭,朝港口外走去。
剛才議論高句麗戰事的漁民們與這群剛靠岸的漢子擦肩而過,其中一名漁民突然停下了腳步,眉頭微微皺起。
“咋了?”一名漁民問道。
“不對勁,剛剛過去這群人好像不是漁民……”
“他們臉上又沒寫字,你咋看出來的?”
“我打了半輩子魚,別的不敢說,對方是不是漁民,我都不用眼睛看,鼻子一聞就知道。”
說著漁民望向那群人遠去的方向,緩緩道:“我敢拿祖宗的牌位發誓,剛剛這群人絕對不是漁民,有意思的是,他們偏偏從漁船上下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