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郎沒想到這一出,雖然他也眼饞二來讀個報就能賺這麼多,可卻從沒有過分一杯羹的念頭,於是連連搖頭:
“使不得,使不得,這是二來你憑本事賺到的,我如何能拿?”
“陳叔你就收下吧,不是你叫我,我也賺不到這許多錢!”
“不成,不成,我叫你是你識字,也是客人要求的,你能來算是幫我忙了,再說都是左鄰右舍的,我要是拿了這錢,還不被人指著鼻子罵佔小輩便宜!”陳大郎頭搖的撥浪鼓似的,說什麼也不幹。
二來無奈只得道:“陳叔你要不收,下回我可不敢來了,佔著陳叔你的場地,賺著陳叔你店裡客人的錢,照這情形還不是一日兩日就能了的事,這往後我也沒臉來了!”
一旁的三爺看的有趣,都是好娃子,不過照這樣爭下去,肯定沒完沒了,便忍不住插嘴道:
“你們也別爭了,要我看,都說的有道理,不如各退一步,二來還繼續在這讀報,所得銀錢,不拿一半,大郎你多少也收點!”
老孫頭在一旁連連點頭,“是極是極,拿多了不好,少收點無妨!”
聽取了兩位老爺子的意見,兩人又是一番爭論,最後定為二八分成,不過今天的收益,陳大郎卻是說什麼也不肯接。
三爺和老孫頭出了店,沒回小區,反而往城裡逛去,他們雖然都和兒孫住一起,可也算是留守老人。
早起孫子要去科研院上班,兒子兒媳則要到城裡看店鋪,家裡就剩他們這些閒人。
他們往城裡去,也是想看看有什麼能幫忙的不,兩家人情況一樣,都是城裡盤了鋪子,現在正在裝修,還沒正式開業。
老孫頭家的是做吃食的,做的是涼皮肉夾饃之類的,至於三爺二郎家,則是比較新潮——車行!
據說正是賣腳踏車的,乃是孫子陳飛給建議和找的關係,這娃有見識,是個能人,想來錯不了。
進了城,又是一番氣象,沒有吆喝聲,沒有絡繹不絕的人群,但不冷清,四處都是叮叮咣啷的。
基本上街面上所有的鋪子都在裝修,那是因為舊城改造工程。
在三爺他們還沒來之際,小區工程完工後,王府就下達了舊城改建的檔案。
於是除了城牆,原先的一切基本全部被推平,然後以都督府為中心開始大改造工程。
所有房屋建築,都按照事先規劃好的建築區域建造,基本上每條街都有特色。
比如三爺和老陳頭進的這條,由於正對城門口,所以道路非常寬廣,道路兩旁,是水泥磚頭砌的綠化帶,綠化帶內側是寬兩米的輔路。
輔路再過去才是商鋪,商鋪全是二層的中式古樸建築,不過略有改動。
在一樓,商鋪的主體部分是往後移的,前面空出了一部分,和輔路間形成了一座門廊。
所有的商鋪底層是連成一片的,所以門廊也是通的,這就天然形成了一條能遮風擋雨的人形通道。
造型古樸,韻味非凡。
順著這條街繼續往內,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右轉約五百米處又是一條街,這裡就是兩家人店鋪的所在地了。
這裡的建築就比較雜亂了,各種風格都有,木製的、水泥的、甚至還有竹子搭建的竹屋。
按原本規劃,這地方是餐飲雜貨一條街,基本都是賣吃食和生活用品的,房子也都是商人按自己喜好自己蓋的。
行不多少步,老孫頭就告辭進入一家基本完工的鋪子,牌匾都掛上了「孫氏蒸麵米皮」。
三爺獨自又走了百十步,才來到一處帶院子的鋪面,門頭上書「二柱車行」,徑直進去,一中年婦人正在裡面灑掃,聽見腳步聲,連忙抬頭:
“答,你來啦!”
“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