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最高層次,理念的矛盾;中間層次,人的矛盾;最低層次,物的矛盾。
比如說前兩部中,蝙蝠俠與小丑、雙面人、影武者聯盟的矛盾,就是理念的矛盾。
而在這個完成的劇本中,蝙蝠俠與貝恩的矛盾,是人的矛盾; 蝙蝠俠與核彈的矛盾。是物的矛盾。
縱觀超級英雄電影,如何擺平這三者的矛盾,耗盡編導們的腦汁。
最常見的模式,是在不斷處理物的矛盾的同時,英雄與壞人之間人的矛盾逐漸升級和消解,最後靠理念的矛盾進行主題的昇華。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基本就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放在《阿凡達》,就是先阻止強拆,再殺了上校,最後選擇做個納威人。
放在《終結者2》,就是先炸了研究中心,再搞定t1000,最後t800自我犧牲。
《黑暗騎士》的卓爾不群,就是因為通篇打破了矛盾設計的常見手法,在所有儘可能的矛盾點上都套上理念矛盾。最後的雙船博弈大**,所有人都提心吊膽,不是因為有人在嘗試拆炸彈,而是因為隨時會有一方按按鈕。
而且這部電影裡有五大陣營,“蝙蝠俠,哈維?丹特,小丑,黑幫。市民”,每個陣營都很有立場、有觀點、有作為。
如今這個劇本里根本沒有堪稱陣營的東西存在。黑幫被消滅了,市民只是單純的圍觀和尾隨,警方全程是擺設,半路殺出來個美**方在打醬油……
為什麼沒有市民質疑貝恩的統治?《復仇者聯盟》裡都有人選擇在洛基面前不跪,吉姆?戈登的信念一下就完了嗎?為什麼沒有市民猜測誰手中有核彈按鈕?蝙蝠俠的“不殺”大旗到底為結局貢獻了多大作用?
這些都是杜克需要考慮的。
當然,這些都是為影片的趣味性和驚險刺激服務的。只是增加這方面的必要元素,而不是影片本身真正要實現的目的。
否則,《黑暗騎士崛起》就不是一部暑期檔商業片,而是一部徹底小眾化的黑幫文藝片了。
從一開始,杜克就下定決心讓《黑暗騎士崛起》具備所有必要的驚險刺激和趣味性。這些都是一部暑期檔大片必不可少的元素。
動作場面宏大,故事情節飽滿,人物性格都很鮮明,所有構成一部精彩大戲的要素都掌控得非常到位,缺一不可。
在《開戰時刻》中,觀眾可以看到年輕的布魯斯?韋恩身上的悲劇色彩和他的痛苦,並由此產生的憤怒,他覺得無助、無奈,他在尋找一條出路,想找到他自己,想知道自己能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然後就是《黑暗騎士》,他找到了那條出路,他變得自信成熟,他做著自己想象中最有意義的人生大事,並因此堅定不移。
現在,八年的時間過去了,他生命中唯一讓他覺得有意義的事突然不存在了,直到他被迫再次迎接新的挑戰,無論是哥譚市和自己面臨的又一次致命威脅。”
構成這次威脅的人,就是毀滅者貝恩,他終日帶著面具,肆意妄為的毀滅著蝙蝠俠守護的哥譚市,被蝙蝠俠打敗了的稻草人是個瘋子,小丑是個無政府主義者。
“而貝恩無論從心智還是他的行為來看,都是個極端的恐怖分子,”
華納製片廠的試鏡室裡,身材魁梧的道恩?強森脫掉面具,對杜克說著自己的理解,“他外表看上去就很嚇人,而且他絕頂聰明,高智商的敵人是最危險的。”
在決定塑造蝙蝠俠的下一個宿敵時,杜克就清楚的知道這個人物必須和小丑徹底區分開,必須是個強勁的對手。
布魯斯?韋恩作為蝙蝠俠的體貌特徵,在故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前兩部影片中,從沒有人就此挑戰過蝙蝠俠。
這次,杜克很想給蝙蝠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