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主張,大都屬於此類自相矛盾的情況。所以墨家的主張廢棄而不流傳,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文】
83·2《春秋左氏傳》者,蓋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宮,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公羊高、穀梁寘、胡毋氏皆傳《春秋》,各門異戶,獨《左氏傳》為近得實。何以驗之?《禮記》造於孔子之堂,太史公漢之通人也,左氏之言與二書合,公羊高、穀梁寘、胡毋氏不相合。又諸家去孔子遠,遠不如近,聞不如見。劉子政玩弄《左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光武皇帝之時,陳元、範叔上書連屬(11),條事是非(12),《左氏》遂立。範叔尋因罪罷。元、叔天下極才,講論是非,有餘力矣。陳元言訥(13),範叔章詘(14),《左氏》得實,明矣。言多怪(15),頗與孔子“不語怪力”相違返也(16)。《呂氏春秋》亦如此焉。《國語》(17),《左氏》之外傳也(18)。《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複選錄《國語》之辭以實。然則《左氏》、《國語》,世儒之實書也(19)。
【註釋】
《春秋左氏傳》出於孔壁,本書《佚文篇》說同,恐非事實。
孝武皇帝:漢武帝。本書《正說篇》作“景帝時”。有關史書記載亦互有出入。穀梁寘(hì志):即穀梁赤。胡毋氏:胡毋是複姓,這裡指胡毋子都,漢景帝時,因精通《春秋公羊傳》,當過博士。《漢書·儒林傳》:“胡毋生,字子卿都,齊人也。治《公羊春秋》,為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
《禮記》:是漢儒解釋《禮經》(即流傳至今的《儀禮》)的一部著作,因為是“七十子後學者所記”,所以王充說它“造於孔子之堂”,有掌握孔子的思想已達到登堂入室地步的含意。二書:指《禮記》和《史記》。
不相合:指與《禮記》、《史記》不相符合。
諸家:指《左傳》之外的其他解釋《春秋》的各家。
遠不如近,聞不如見:《左傳》杜預疏引《嚴氏春秋》引《觀周篇》:“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裡。”童僕妻子皆呻吟之:《太平御覽》卷六一六引桓譚《新論》:“劉子政、子駿、伯玉三人,尤珍重《左氏》,教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誦讀。”
光武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11)陳元:漢光武帝時曾任郎官。範叔:應為“範升”,下並同。範升:漢光武帝時曾任議郎,博士。陳元與範升議立《左氏》博士事,並見《後漢書》本傳。
(12)事:這裡指立《左傳》博士一事。《左傳》只在西漢末和新莽時立過博士。新莽滅亡後,《左傳》博士也被廢除。漢光武帝,又議立《左傳》博士,陳元很贊成,而範升則極力反對,兩人接連上書朝廷,辯論是非。
(13)訥:疑當作“納”,形近而誤。陳元言納:《後漢書·陳元傳》:“建武初,時議欲立《左氏傳》博士。範升奏,以為《左氏》淺末不宜立。元詣闕上疏爭之。書奏,下其議。範升復與元相辯難,凡十餘上。帝卒立《左氏》學,太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帝以元新忿事,乃用其次司隸從事李封。”
(14)詘:同“黜”。排斥,摒棄。
(15)言多怪:指《左傳》中記有許多關於占卜、占夢的事。
(16)返:疑當力“反”。涉違字而誤。不語怪力:見《論語·述而》,全文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17)《國語》:相傳為左丘明著的一部國別史,內容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各國貴族官吏、政客的言論為主。
(18)《左氏》之外傳:相傳《左傳》和《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