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流動,終於向東流去。碰巧伯宗聽到拉車人的話,於是晉景公穿著喪服哭泣,一哭河水就流了。河水流了,人們就說黃河的災害是由於哭泣才被消除並恢復正常狀態的。事實並不是這樣。用什麼來證明呢?假使山經常自然崩塌,穿著喪服哭泣也沒有用。如果山崩是天應和人事的一種災變,那就應該改變政治才能消除。穿著喪服哭泣,是什麼改革了政治而使天災消除並恢復正常的呢?
【原文】
19·15傳書言:“曾子之孝,與母同氣。曾子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願留,參方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蓋以至孝,與父母同氣,體有疾病,精神輒感。”曰,此虛也。夫“孝悌之至(1),通於神明(2)”。乃謂德化至天地。俗人緣此而說,言孝悌之至,精氣相動。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輒痛。曾母病乎(3),曾子亦病(4)?曾母死,曾子輒死乎(5)?考事,曾母先死。曾子不死矣,此精氣能小相動,不能大相感也。世稱申喜夜聞其母歌(6)。心動,開關問歌者為誰,果其母(7)。蓋聞母聲,聲音相感,心悲意動,開關而問,蓋其實也。今曾母在家,曾子在野,不聞號呼之聲,母小扼臂,安能動子?疑世人頌成(8),聞曾子之孝天下少雙,則為空生母扼臂之說也。
【註釋】
(1)孝:盡心奉養和順從父母。悌(t@替):敬愛兄長。
(2)神明:天神和地神。引文參見《孝經·感應》。
(3)乎:疑衍文。遞修本“病”後無“乎”字,可一證。下文“曾母死,曾子輒死乎?”句法一律,可二證。
(4)遞修本“病”後有“乎”字,根據文意,可從。下文“曾母死,曾子輒死乎?”句法一律,可證。又“亦輒痛”、“亦輒病”、“亦輒死”,語氣相同,故疑“亦”後脫一“輒”字。
(5)“輒”前疑奪一“亦”字。理由見上注。
(6)申喜:春秋戰國之際楚國人。
(7)以上事參見《淮南子·說山訓》、《呂氏春秋·精通》。
(8)成:通:“誠”。
【譯文】
傳書上說:“由於曾子很孝順,所以能跟母親的氣相同。曾子在野外去砍柴,有客人來找,見不在想走,曾母說:‘請留步,曾子馬上就到。’立即用右手掐她自己的左臂。曾子的左臂立刻感到疼痛,就飛跑到家問母親:‘我的左臂為什麼會疼痛?’母親說:‘現在有客人來訪想要回去,我掐臂叫你回來。’就因為曾子非常孝順,所以跟他父母的氣相同,身體有疾病,精神上總是有感應。”我認為這話是假的。所謂“孝順父母,尊重兄長到極點,能與天神地神相通。”是說德行可以感化天地。一般人由此解釋說,孝順父母,尊重兄長到極點,人與人之間精氣就可以互相感動。像曾母左臂痛,曾子的左臂也就跟著痛。那曾母生病,曾子也跟著生病嗎?曾母死,曾子也跟著死嗎?考察事實,曾母先死,曾子沒有死,這樣說來,精氣只能在小事上互相感動,而不能在大事上互相感應了。世人聲稱申喜晚上能聽見他母親唱歌,心有所感動,開門問唱歌的人是誰,果真會是他的母親。這大概是聽見他母親的聲音,聲音相互感應,心裡悲哀神情感動,開門而問,大約是事實。如今曾母在家,曾子在野外,聽不見叫喊的聲音,母親稍微掐一下左臂,怎麼就能感動曾子呢?我懷疑是一般人為宣揚誠心,又聽說曾子孝順父母天下難找第二個,就為此憑空捏造了曾母掐臂的說法。
【原文】
19·16世稱南陽卓公為緱氏令(1),蝗不入界。蓋以賢明至誠,災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