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 (第2/5頁)

人的風俗。

(5)句難通,疑“之”字前重文漏抄“趙他”二字。

(6)畔:通“叛”。

(7)夏服:指當時中原一帶人的服裝。雅禮:指當時的正規禮節。

(8)風(fěng諷):通“諷”。

(9)內:這裡指漢朝中央。

【譯文】

竇嬰和灌夫痛恨當時的風氣不正,天天在一起用為人標準來指責那些負恩棄交的人,他倆心裡痛恨極了,以往的門客怎麼又肯順從他倆的願望呢?周太伯教吳人穿衣戴帽,跟順從吳俗和他們一起光著身子相比,哪個好呢?所以吳人懂得禮義,是周太伯改變了他們風俗的結果。蘇武到了匈奴,始終不肯向左邊開衣襟;趙他到了南越,就岔開腳坐,梳個椎形髮髻。於是漢朝人就稱讚蘇武,指責趙他。因為趙他的習性,佔染了南越的地方風俗,違背了漢朝的穿衣戴帽制度。陸賈去勸說他的時候,穿的是中原服裝,行的漢朝禮節,用道理去規勸他,趙他覺悟,就回心轉意,歸附漢朝。如果陸賈也穿南越人的衣服,說南越人的話,順從他們的落後風俗,怎麼能使趙他覺悟,自動轉變而服從漢朝的制度呢?

【原文】

42·10三教之相違(1),文質之相反(2),政失,不相反襲也(3)。遣告人君誤,不變其失,而襲其非。欲行遣告之教,不從如何(4)?管、蔡篡畔(5),周公告教之,至於再三。其所以告教之者,豈雲當篡畔哉?人道善善惡惡,施善以賞,加惡以罪,天道宜然。刑賞失實,惡也,為惡氣以應之,惡惡之義,安所施哉?漢正首匿之罪,制亡從之法(6),惡其隨非而與惡人為群黨也。如束罪人以詣吏,離惡人與異居,首匿、亡從之法除矣。狄牙之調味也(7),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鹹,水火相變易,故膳無鹹淡之失也。今刑罰失實(8),不為異氣以變其過,而又為寒於寒,為溫於溫,此猶憎酸而沃之以鹹,惡淡而灌之以水也。由斯言之,譴告之言,疑乎,必信也?今熯薪燃釜(9),火猛則湯熱,火微則湯冷。夫政猶火,寒溫猶熱冷也。顧可言人君為政賞罰失中也(10),逆亂陰陽,使氣不和,乃言天為人君為寒為溫,以譴告之乎?

【註釋】

(1)三教:指夏、商、週三代實行的教化。儒家認為夏重“忠”,忠君;商重“敬”,敬鬼神;周重“文”,倡禮樂。

(2)文:文采。這裡指提倡禮樂制度。質:質樸,樸實。文采之相反:儒家認為周以前各朝對禮樂的重視是不同的,堯、舜重質、夏重文,殷重質、周重文。

(3)反:同“返”。

(4)不:句難通,疑“不”是“相”的壞字。

(5)管:管叔鮮,周武王的弟弟,封於管(河南省鄭州市),故稱管叔。蔡:蔡叔度,周武王的弟弟,封於蔡(今河南省上蔡縣)故稱蔡叔。管、蔡篡畔:《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串連殷舊貴族武庚叛亂。周公東征,兩年才平定叛亂。

(6)亡:通“無”。從:通“縱”。這裡指放跑罪犯。

(7)狄牙:易牙,名巫。春秋時齊桓公的寵臣,以善烹調著名。

(8)罰:疑“賞”之誤。上文“刑賞失實,惡也”,可一證。下文言“為寒於寒,為溫於溫”,正承刑、賞為文,可二證。

(9)熯(hàn漢):烤,燒。

(10)也: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譯文】

夏、商、週三代教化互相不同,文與質互相交替,這是因為前代政治上的錯誤,後代不能回頭沿襲的緣故。上天譴告君主的錯誤,不去糾正他的過失,卻沿襲他的錯誤。要推行譴告的教化,又順從其陰陽,這怎麼行呢

最新小說: 孤是敵國太子崽他爹 本王的夫人天下第一 HP霍格沃茨的東玄交換生 在明末奮鬥 迪迦之新的征途 二次重生,我要改變一切! 空門舞蔡空,保家衛國 團播,主播他有戀愛腦死亡守護 終結的熾天使我是第一號角 強勢文化手冊 特種兵張霄回村搞大事,被女學霸 網遊之經商聖手 火影:從百分百完美虛化開始! 莫名其妙的異世界冒險 NBA:我帶威少建王朝 懂不懂ADCarry的含金量 長相思之為相柳扭轉乾坤 穿越王者:聊天室裡的英雄傳奇 開啟檯球皇帝生涯 孤僻高冷謀士拒絕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