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軍第一階段的戰略計劃是成功的。
到五月底,整個山東東路都被光復軍快速佔據,金廷勢力非死即傷,無論是鎮防軍還是村寨內的金人,被殺的被殺,逃跑的逃跑,已經損失殆盡。
射糧軍這種雜役性質的武裝基本上沒有抵抗能力,跟著官吏們順勢而降,搖身一變成為了光復軍士兵,完成了人生的轉折。
前一個時辰還是金國官兵,為金國的利益而奮鬥,現在就是光復軍起義士兵,為驅逐胡虜光復中華而奮鬥了。
話說他們真的知道什麼是胡虜什麼是中華嗎?
當然,這不重要。
趁著這個機會,蘇詠霖清理了一下自己所控制的區域內複雜的局勢。
蘇詠霖所指揮的西路軍目前控制著濟南府、泰安州和淄州三地,投效西路軍的地主鄉紳武裝和其餘各類武裝總人數達到了三萬人以上。
但是他沒有把這些武裝部隊編入勝捷軍。
這些軍隊都是地主鄉紳們拉起來的軍隊,軍隊組成基本上都是佃戶,還有少量市井之徒,未經訓練,不堪一用,且都有私兵或者僱傭軍的性質,編入勝捷軍只是在給自己添堵。
勝捷軍是絕對不能更改屬性的,必須是【農民的軍隊】。
於是蘇詠霖決定讓他們單獨成軍,歸屬光復軍旗下的西路軍編制而不是勝捷軍編制。
蘇詠霖選擇根據實際需要,簡單粗暴的任命那些之前已經被他任命為縣令的地方鄉紳領袖出任一軍之將。
至於軍號也就象徵性的向趙開山彙報一下,直接就給了,反正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趙開山之前也是那麼做的。
比如章丘縣令秦遠志被任命為武德軍統制官。
濟陽縣令馬厚德被任命為武進軍統制官。
長清縣令姚文淵被任命為武清軍統制官。
等等等等。
等於給這些本地豪強們又加了一個碼,把地方軍政大權一把交付給他們,以此換取他們在軍事上的服從和政治上的支援。
這一套操作之後,地方豪強們就正式被納入光復軍下轄西路軍的指揮序列裡,與光復軍深度繫結,想要脫離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這一點在濟南府還有淄州都是一樣的。
至於泰安州,因為進軍的時候地主鄉紳們並未起兵響應,而是勝捷軍擊潰當地金軍之後他們才響應,所以並未得到什麼獎勵。
蘇詠霖讓蘇海生、蘇絕和韓景珪三人分兵掌管泰安州的三個縣,掌握主要力量,地主鄉紳們則是維持現狀。
戰後的利益分割基本上是面面俱到,滿足了絕大部分人的需求,所以蘇詠霖的這一安排得到了很多稱讚,很得“人心”。
三州的軍事力量因此都服從蘇詠霖的指揮。
各地地主鄉紳紛紛表態聽從蘇詠霖的號令,將跟隨他一起反金。
這種話聽聽就好,蘇詠霖壓根兒也沒有指望他們究竟能出多少力,真正能依靠的還是蘇詠霖自己的勝捷軍和接受勝捷軍領導的農會。
勝捷軍需要擴軍。
在泰安州是在擴軍,在濟南府也要擴軍。
蘇詠霖在濟南府下令募兵,招募身強體壯計程車兵以個人身份進入勝捷軍,編入張越景指揮的玄武營,也挑選身體素質極佳的新兵直接編入自己的親兵衛隊。
這並沒有什麼好指摘的。
在很多人眼裡,軍隊也是要有嫡系和非嫡系之分,勝捷軍顯然就是蘇詠霖的嫡系軍隊。
所以征戰一路所得到的大量武器裝備,蘇詠霖也基本上全部裝備給了勝捷軍,其餘各軍也沒什麼異議。
包括之前緊缺的鎧甲和神臂弓,這兩樣戰場利器被蘇詠霖大量獲得,裝備給兩千三百名勝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