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給那些想買包的女士手裡。
如果資本家就是那些買包的女士,那麼她們就會把這些利潤都花掉,用來購買這些商品,那麼一點剩餘產品都不會留下。
相反,那些資本家如果留下一部分不買貨,那麼,就成正比地形成剩餘產品。
而資本家千方百計地賺到的錢,按他們的本性來說,沒有一個會再用這些利潤所代表的錢,來買自己的商品。
因此,剩餘產品的出現就不可避免。
那個獨出心裁的經濟學家馬力的主張,就是把剩餘的這部分,轉移到一個這個商品迴圈之外的系統中去,徹底解決這個剩餘產品的問題。
而這個外在系統,對拿走的這部分產品,付出和它們在系統之內一樣的價格。
這些價格再加入到系統迴圈中,讓這個系統比以前更大規模地繼續生產。
在這種模式下,只要那個外系統能夠堅持下去,這個內迴圈系統就會持續不斷;不但持續不斷,而且會逐漸擴大。
因為每一個生產週期,都會生產出比上一個週期更多的產品,而這些產品透過這個外系統的參與,又重新參與新的一輪迴圈,因此,規模就會擴大。
規模擴大,就需要更多的工人,因此勞動者也增加了收入,等於是間接地改善了生活。
這個是題外話,就不用進一步討論,只是到此為止,這個方式不管行不行得通,只是假設它行得通,就是解決了資本主義的痼疾,就永遠不會造成經濟危機。
因為所謂經濟危機,不過是剩餘產品賣不出去,積壓在資本家手中,時間一長,使得他們不得不停止生產。
在這個方案下,所有的賣不出的商品,都轉移到了一個外系統,因此,也就不會有剩餘產品的大量積累,也就沒有停產。
這樣一來,在這個系統之內的生產不但不會停止,反而會被促進,因為生產的最大促進力,就是他們的產品能夠暢銷。
不過,這個外在的系統,馬力的方案是不能自己解決。
如果靠行政干預,等於是沒有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於這個環境裡面。
也許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永久的問題。
臨時的解決辦法,和開拓了一個海外市場差不多。
但是那個海外市場,也不過是有限的一塊,很快就會飽和。
因此,喬直的加入,他的方法,溝通另一個時空,是決定性的一步!
喬直這個方法,就是找到一個不在同一時空的系統,來吸收所有的剩餘產品。
同時,麥柯給他的任務,就是從這個時空購買另一個時空,也就是天國這個巨大的消費體,所需要的戰略物資。
這些物資就是天國建造東海約盟所需要的鋼材以及其它物資。
喬直這個角色,就是一個掮客。
他乾的活,就是典型的投機倒把。
他這個投機倒把,與眾不同的是有一個別人無法比擬的特色。
這個特色就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之間的倒騰。
這種倒騰的一個效果,或者是後果,就是被投機倒把的雙方,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
因為二者的交流不對等。
也就是說,從這個時空過去的東西,並不是在同一個時空裡的抽肥補缺,因之用此處的有餘彌補另一個地方的不足,到了一定程度以後,有餘的地方不再過多;不足的地方也不再稀缺,兩個地方同時達到相對的均衡。
而現在喬直的這種物資轉移,跳躍了一個不同時空,解決的是另一個時候的有餘或者不足的問題,兩處都是沒有止境的。
因為這邊的剩餘不斷輸出,才能使這裡的經濟環境保持平衡;那邊也是一直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