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可還是聽懂了這幾個字,這畢竟是現在最令人嚮往的三個字,幾乎所有人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早田,去中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再也不需要忍飢挨餓,再也不需要居住在窩棚中,甚至還可以接濟在日本的親人,總之,對於現在的日本人來說,中國就像是天堂一樣。
“去中國?”
早田先是一愣,在眾人的羨慕與嫉妒中,他搖著頭說道。
“如果所有人都去了中國,那日本怎麼辦呢?”
早田的回答讓李小林整個人不禁一愣,是啊,如果所有的日本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都去了中國,那日本怎麼辦呢?
但在另一方面,日本投降後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賠償問題。現在日本戰爭賠償不但被看作是擴充中國工業經濟的重要辦法,而且也被看作是一種懲罰日本侵略行為並防止它將來重新武裝的重要方法。而根據中美英三國在開普敦達成的協議,對日本戰後工業,應使之能“維持其經濟所必需及可以償付實物賠償”。
而根據這一原則,由南京派出的以資源委員會委員長翁文灝為領導的賠償工作團,幾乎是同高將軍前後來到日本。而賠償工作團是依據下述兩個設想進行工作的,即賠償應有利於減少日本的作戰潛力;估定賠償的多寡是根據戰爭的損失,而不是根據償付能力。因此,工作團最終做出的決定是拆遷所有軍事工業的裝置,如陸海軍兵工廠、航空工業以及鋁、鎂和合成石油工廠。同時大幅度縮減鐵和鋼、機床、造船以及戰略物資工業。
同時,佔領軍司令部對於哪些具體的工廠應被指定用作賠償這一點,未作直接指示。因此廠主想到他們的工廠有可能在以後被當作賠償物資,所以不肯投資或修理,普遍的傾向是聽任工廠癱瘓,這直接導致了日本工廠的停產,以及大量工人、技術人員的失業。
現在,對日本技術人員的大規模的招聘,不僅僅侷限於政府行為,許多國內的企業亦紛紛派人從日本聘請技術人員,甚至國內的大學亦從日本招聘教授。在這種情況下,數以十萬計的日本科研人員、技術人員面對前往中國後良好的待遇,以及嗷嗷待哺的家人,紛紛選擇離開日本,而人才的流失,對日本的創傷甚至將遠超過戰爭以及工廠的拆遷。
他們離開了,日本會怎麼樣呢?或許有些人不會去考慮,有些人卻在考慮這個問題,而早田就是這樣的人。
“李先生,有一天,作為一個島國的日本仍然需要製造船舶,如果我們都離開了,誰來為日本設計船隻呢?”
在道出這句話時,早田神色低落,他知道,隨著作為戰利艦的日本軍艦的休整完畢,橫須賀的船廠也將會被折走,等到一切都結束的時候,還會給日本留什麼呢?
第1224章 故士故城
符拉迪沃斯託克,在被俄國割佔86年後,終於恢復了他的本名——海參崴,這是戰勝國的“酬報”,恰如同其相望的那片大海一般,由日本海更名為北海。1944年,對於中國人無疑是一個豐收的年份,烏蘇裡省、興安省、庫葉省這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地理名詞,不僅被寫在報紙上,印在地圖上,同樣,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列車再一次駛入海參崴火車站,這棟外觀精美古樸,甚至充滿貴族氣息的火車站中,人來人往,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中國人,偶爾的還可以看到一些俄國,不,應該說是俄羅斯人,畢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俄國已經滅亡了。
在火車站前,中國的國旗迎風飄揚著!那國旗似乎是在向人們證明——這裡既不是符拉迪沃斯託克,也不是浦塩,而是海參崴,中國的海參崴。
但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俄羅斯人來說,這裡依然是符拉迪沃斯託克,是他們熟悉的城市。不過對於他們來說,或許戰爭結束了,但一切熟悉的過往並沒有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