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學子。
林王二人趕緊拿出幾個筆記本和文具什麼的,這裡兩個、那裡三個地甩在教室前排的黃金位置,幫姐妹們佔位子。然後,她倆並排坐下,加入這早自習的行列。因剛吃了早餐,不適合看書,林芳華就拿出單放機聽聽英語、練下聽力,相當於休息了。
************************************
大一的課程很基礎,主要是醫學物理、高等數學、政治、計算機BASIC語言、無機化學、生物學。老實說以中國的國情,除了生物,其它這些數理化在今後的醫院臨床工作中基本很難用得上。許多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些基礎課的重要性。
其實,醫學是真正的綜合學科,科學的巔峰,頂級的科學。
看英美髮達國家培養醫生的程式就知道了。要成為醫學生,必須先在普通大學學習4年數理化為主的基礎課程、獲得科學學士學位,才能報考醫學院。再大約學習4到5年臨床醫學相關的課程、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再到大醫院實習幾年並透過執業考試才有行醫資格。
此時還只是一般的通科醫生,要想成為專科醫生,還要經過幾年訓練,等真正成為一名臨床醫學專家基本要35歲左右。這樣培養出來的醫生是“金貴”的,時間和金錢耗費的驚人,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但是社會對其回報也很高,醫生一直是國外最受尊敬、收入最高的職業之一。
而國內的醫學學制大大背離了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它實在是簡化太多了。高中畢業入學,學習6年,其中還包括一年實習,就可以畢業行醫了。近年來,這6年制還進一步縮減成5年,華西醫大是1988年改成5年的,國內其它醫大也大多是同時進行了相似的學制改革。
唯有獨樹一幟的北京協和一直堅持醫學8年制,但它給予的博士學位MD和國外的MD還是不一樣,也僅被少數國家承認。總之,國內完成醫學教育、成為一名醫生的時間和國外相比是大大減少了。
雖然中國人口眾多、很需要醫生,但也不能顧此失彼,完全和國外醫學教育傳統脫節。
中國醫學界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青黃不接。國內享有世界聲望的醫學專家大多是解放前培養的,當年醫學院的學制都是和國外一樣,也被國外承認學歷。而解放後的學制變革,雖然速成了大批醫生而改善了人民的醫療條件,但是學歷不被國外承認。
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的醫學學者底蘊不足、根基不厚,也許臨床醫療技術方面還行,但缺乏那種廣博全面的基礎知識、沒有敏銳深遠的眼光,難成大氣。畢竟批次速成的質量怎能和別人十年磨一劍相提並論。
也許不光是醫學,中國其它科學也普遍存在相似的問題。
雖然華人的聰明勤奮是全世界都出名的,但真正出成績、有廣泛影響、或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多是外籍華人。恐怕正是國內的教育制度,扼殺了不少搖籃中的天才。
真正的大科學家絕不是書呆子、或只專精一門,他們往往文理皆通,理性和感性並重。越是知識面廣博,才越能夠把握和順應科學發展的方向。
更可悲的是,中國教育制度還在越改越糟糕,沒有最糟只有更糟。醫學學制還在縮減,各醫大爭相推出七年制碩士、八年制博士,還是速成的那一套。
幾年後的高校擴招,更是急功近利、雪上加霜的行為,入學質量的下滑必然導致教育質量的下滑。培養出那麼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有意義嗎?提出“教育產業化”的人不知是何居心,這分明是在扼殺中國的國運。
還有為了所謂的211工程造成的高校合併風潮,對老牌醫大沖擊也很大。華西醫大在10年後合併入川大,就不但沒有感受到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