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成書於春秋晚期,《論語》成書於戰國初年。《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老子》作為道家的經典,它們互為補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根基。
《老子》最初的傳本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現在存世的最早的傳本是西漢時期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以《道經》三十七章為上篇,以《德經》四十四章為下篇。三國時期魏國的王弼編的《老子注》沒有分上下篇,但也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道德經》這個名稱從那個時候開始流傳。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在海內外引起了新的研究《老子》的熱潮,但帛書並不是最好的《老子》版本。
《論語》是孔子去世以後,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後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幾乎遭到滅絕。西漢初年,《論語》出現了三個版本:《魯論語》《齊論語》和《古文論語》。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語》為基礎,融合了《齊論語》編成《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藍本,參照《古文論語》整理的《論語》,成為後世通行的版本。《論語》作為研究孔子思想的最真實的資料,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本書力求運用現代漢語完美地表達原文的思想,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翻譯和解釋融合在一起,並且從“道德和仁義”的角度對《老子》和《論語》進行了比較論述。《老子》的原文以王弼的《老子注》為藍本,並且參考了《帛書》和《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論語》的原文則是通行的版本。本書主要參考的著作有:
《老子》傅惠生校注,陳鼓應漢譯,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老子解讀》作者岑慶祺,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論語通譯》徐志剛譯註,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
《論語今讀》李澤厚著,三聯書店2004年版。
《史記註譯》王利器主編,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中華歷史通鑑》李羅力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漢語大字典》1986…1990年版。《漢典》線上網路版。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老子》和《論語》是政治智慧,也是人生智慧。它們產生於動盪不安、戰亂不止的春秋時代。老子強調道法自然,我們可以把《老子》作為一面鏡子去看歷史;孔子強調忠孝仁義,我們可以把《論語》作為一面鏡子去看生活。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從人生智慧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和仁義。
高廣宜2007年7月於東華書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道德和仁義
(一)
我們需要怎樣的智慧?我們如何才能夠完善自身?
人類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也曾經歷過無數的苦難。
當戰爭的硝煙隨風遠去,和平的陽光照耀牧場。
我們回首往事、眺望遠方,在宛若銀河的星際圖上,
兩位聖人為我們指引著方向,那是道德和仁義的思想。
偉大的老子宣揚了道德,高尚的孔子講述了仁義。
道德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仁義是我們心靈的故鄉。
(二)
道德啊仁義。我們需要怎樣的道德?
我們需要怎樣的仁義?在一個有階級的社會里,
在一個為利益而爭鬥的時代,講求道德和仁義,
能夠實現永久的和平嗎?道德和仁義,
與其說是一種思想,不如說是一種智慧;
與其說是一種智慧,不如說是一種信仰;
這種思想、這種智慧、這種信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