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大略”,所以跑了呢?
當然了,這個現在誰也說不清了。
所以從根子上來說,吳王闔閭這一脈,才是周部落的嫡傳嫡脈。而周王室反倒是旁支,魯國、晉國這又都屬於遠支了。
雖然吳國最後的結果也還算不錯,也是一方諸侯。可是地位連魯國、晉國這樣的遠支都比不上,更不要說和周王室相比了。自認為嫡傳嫡脈的吳王一脈,心裡自然是不怎麼服氣的。
以前周王室強盛,吳國的國力也不怎麼強。就算是有什麼念頭,也是不敢表示出來的。只能乖乖的做自己的諸侯。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周王室的實力已經衰弱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吳國的國力又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吳王闔閭覺得自己應該擔起擔子,振興大周了。這是自己嫡傳嫡脈不可推卸的責任。
想要振興大周,就必須要有相當的實力。現在吳國雖然說實力強悍,但闔閭並不覺得自己已經能將所有的諸侯都擊敗。當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和殷商尚且是三戰三敗。不得不臣服於殷商。吳國地域偏遠,想要成為天下共主,那是任重而道遠。
楚國地域廣袤出產豐富,雖然說人口相對於中原來說少了一點,但能完全佔領楚國的話,吳國的實力絕對會有一個相當大的進步,將會數倍、成十倍的增長。到時候只要自己在孫武和伍子胥的輔助下努力幾年,說不定自己就成為了新的周文王。
伍子胥對楚國的仇恨可沒有隨著挖了楚平王的墓鞭屍三百而消除,不將楚國滅國,伍子胥的怒火是消除不下去的。恰好吳王闔閭也有這個心思,君臣兩人一拍即合,繼續攻伐楚國,逼得楚國君臣狼狽逃竄。
孫武與王詡兩人被伍子胥一番話也說動了,準備成為新時代的姜子牙,留名青史。遂答應繼續追殺楚國王室。只要楚國王室被殺光了,楚國定然打亂,到時候要攻佔楚國可就比現在要簡單多了。
天下諸侯可都不是傻子,對於吳王闔閭的的用心,那是洞若觀火。讓楚國受到一定的損傷,所有人都是樂觀其成,可是讓楚國被滅了,換成一個野心勃勃的,充滿攻擊性的國家。沒有人願意的。
一群諸侯聯合起來。開始介入,準備調停吳楚兩國的爭端,讓吳國罷手。
吳王闔閭到了這個時候怎麼可能罷手呢?自然是絲毫不鳥中原諸國。一門心思的準備滅亡楚國,自己接替楚國的位置,然後圖謀天下共主之位。
中原諸侯見吳國這麼囂張,一點都不鳥自己,自然是很生氣。天子一怒,血流漂杵。中原一干強國聯合起來,卻是比天子可怕多了,所以這生氣的後果也就很嚴重。
國家之間說話,是以國家的實力來說的。展現國家實力的標準很多。但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軍隊的實力。既然說不通,那就只有打了。
這一戰的結果,確實是血流漂杵,不過流血的不是吳國,而是中原諸侯聯軍。孫武與王詡聯合起來的實力,絕對是超出人的想象的。中原諸侯聯軍根本就不是對手。
神州一時間殺氣沖天,君策雖然說遠在大荒太清宮。不過對神州的局勢還是相當關注的,很快就發現了不妥之處,連忙返回神州。
吳國可不是太清教影響到的地區,萬一吳國打到了中原腹地,到時候對太清教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誰也不知道。君策可不想冒險。
既然不能冒險,那就只能是把吳國壓下去。直接去殺了吳王闔閭自然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不過君策是絕對不會選擇這種方法的,對自己的妨礙太大。伍子胥也算是忠臣烈士,殺之不祥,君策也不願意去殺。
這兩個關鍵性的人物都不能殺,那麼也就只能是在戰場上擊敗吳國的軍隊,讓吳國安穩一點了。想到要面對孫武子這麼一位兵家鼻祖,君策也是不由一陣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