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著的楊念明突然看見了兩人怪異的眼神,就解釋道,&ldo;咳,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可不是公司的決策,要不然我也不會對你們說,是不。&rdo;
對此兩人就只能尷尬的笑了笑,而楊念明也是覺得辛虧進來時關了錄影裝置,要不然這記者的嘴,再加上影片證據,那指不定說出什麼來呢。
雖然他們是派過來合作的,但是還是小心為妙。
等他開啟了顯示器,重新聯絡上了地面之後才發現事情的大條,根據地面發過來的碎片雲執行資料,實在是太多了,就算是有武器那也打不過來,硬抗反而成了最好的選擇了。
&ldo;兩位,抓緊,12分鐘之後準備迎接衝擊。&rdo;
楊念明記得他們當時受訓的時候老師說過,這種空間站正面硬剛太空垃圾的事不是沒有發生過,尤其是在前幾年有兩次特別嚴重。
地球上有好幾個專門觀測太空垃圾的機構,而其中最大的就是米國的洲際飛彈防禦系統雷達網,但是也不是每一塊太空垃圾都嚴密的追蹤著。
目前在太空中的物體總共達到將近兩萬,這還是整個的,如果算上碎片的話那就更多了,而真正在工作的航空器也只有不到兩千,這就是說,那些太空垃圾幾乎是正常工作的太空飛行器的幾十倍。
雖然我們地球外太空也有稀薄空氣來減緩它們的速度,使這些太空垃圾可以變成流星迴到地球,但是這樣自然的消耗太空垃圾的速度太慢了,到現在依然還有幾千噸的太空垃圾還停留在軌道上,這就是危險所在。
當時軌道上只有國際空間站,它就遇上了這種情況,太空垃圾執行軌道和國際空間站重合,而且地面指揮中心發現的太晚,已經沒時間改變軌道了。
空間站的所有太空人也是全部集中了起來,並且開始按照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如果要是真的無法挽回了,那就全部要進入載人飛船準備逃生。
這次事件就是最壞的結果,當時所有的太空人都已經進入了載人飛船,也做好了放棄空間站返回地面的準備,還好並沒有發生最壞的結果,太空垃圾貼著國際空間站飛了過去,距離最近的垃圾碎片只有200米。
這次事情後,米國航天局將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升高了很多,想防止第三次出現這種問題。
但是在前年還是被撞了,那次是國際空間站的全景觀測艙。
一顆根本就跟蹤不到的毫米級太空垃圾直接在玻璃上撞了一個坑。
所以太空垃圾目前只能提前預知更改軌道來避開,如果躲不開,那就只能硬抗了。
以前提前預知了,所以就躲開了,那兩次是沒有提前知道,當知道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堵上了運氣,太空人也是全都臉白,運氣好才沒有被撞上。
另一個也是運氣好,撞過來的碎片非常小,只撞了一個坑。
現代空間站的密封艙都是採用網格式整體壁板結構,而且為了防護小型空間碎片和微流星的衝擊,還使用了加厚的蒙皮,關鍵部位還加了防護板。
但是由於太空發射對重量極其敏感,重量一定要輕,還由於成本的控制,所以外殼大面積使用的還是各種型號的鋁合金,雖然在研發更先進的其他型號的鋁合金,但……依然是鋁合金,不是鈦合金。
所以它們的防護能力也有限,防護小碎片還湊合,但是一旦撞擊物的體積達到了一定大小,比如拳頭大小,那防護跟紙沒區別。
弧光航天當然要吸取這種教訓,所以董晨就拿出來了在輻射世界中找到的材料配方,那是當時那個世界的米國專門用來造空間站外殼的材料。
輻射世界的畫風一直就是那麼粗獷,而米國應對太空垃圾的方法就是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