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和劉邦是朋友。陳勝起義,蕭何、曹參派樊噲迎來劉邦,立為沛公。以後,樊噲追隨劉邦轉戰南北,戰功赫赫。初入咸陽,是樊噲勸劉邦秋毫無犯,還軍霸上,從而樹立了劉邦的威望。鴻門宴上,是樊噲挺身而出,面折項羽,從而保住了劉邦的性命。樊噲還是呂后的妹夫,同劉邦是連襟。這樣至親至愛的人,也說殺就殺(最後陳平並未執行命令,劉邦又身受重傷,此事不了了之),可見其狠。
項羽就沒這麼狠。項羽當然也殺人,而且亂殺人。但正因為是亂殺,所以帶有盲目性。另一方面,他又常常下不了手,比如幾次三番地殺不了劉邦。因此我們可以推定,如果項羽得了天下,大約就不會誅殺功臣,除非惹惱了他。出於個人意氣殺功臣是可能的,出於政治需要有計劃有預謀地殺人則不可能。因為對於項羽而言,不存在什麼功高震主的問題。有誰能比他的功更高?又有誰能震得了他這個天下第一的蓋世英雄?沒有。至少是他自認為沒有。所以,在項羽手下當個功臣是安全的,只要你不去摸他的老虎屁股。反正他不會把你看成什麼必欲去之而後快的威脅。他甚至可能根本不承認你是什麼功臣。這樣雖然難免受點委屈,卻不會有性命之虞。即便被看成功臣也不要緊,因為那意味著他承認你是英雄。真正的英雄總是敬重英雄的。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理,他也會放你一碼。鴻門宴上他堅持不殺劉邦,便有這種心理因素在內。
四 劉邦的長處(2)
當然,項羽不殺劉邦,原因也可能正好相反,即極端地蔑視劉邦:他算什麼東西!這種狗一樣的東西,也值得我去殺麼?別弄髒了我的手。我們知道,項羽是極高傲的,而一開始輕視劉邦,也正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懷王與諸侯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卻又安排項羽北伐,劉邦西征,其用心已十分明顯。項羽雖然也提出“願與沛公入關”,但原因卻是要為項梁報仇,不是怕劉邦搶了先。諸侯聯席會議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堅持。因為他根本不相信劉邦那笨蛋也能打敗秦軍。所以一聽說劉邦先入關中,“珍寶盡有之”,便惱羞成怒,暴跳如雷。現在,他不得不承認劉邦是個人物了,卻又在骨子裡不肯承認他是英雄。因此他不知怎麼辦才好。如果承認劉邦是英雄,就該敬惜,哪有謀殺的道理?要殺,也得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殺。在自己軍營裡酒席上,這麼鬼鬼祟祟地殺,實在太掉價,也下不了手。如果劉邦不是英雄,那又何必殺他呢?范增幾次三番示意,他只是預設不語;樊噲慷慨陳詞,他也“未有以應”,就因為他自己心裡完全把握不了尺寸。結果劉邦終於虎口脫險,項羽則犯了放虎歸山的大錯誤。
其實項羽犯不著那麼看不起劉邦。
不錯,劉邦是個流氓,然而卻是流氓中的英雄。說他是流氓,只是指他的出身,他的教養,並不是指他的資質。要論資質,劉邦確實無愧於領袖稱號,他簡直就天生是當領袖的材料。一個領袖人物必須具備的素質他都有,根本不用別人教,況且也教不了。張良、陳平、韓信、蕭何他們是給劉邦出過很多主意,但這些主意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的,有的還是具體操作問題,是謀略而不是戰略。戰略性的建議也有,而劉邦也往往一點就通。這種洞察力、判斷力和悟性,簡直就是天生的。韓信說他“將將”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並不完全是恭維,當然也不是諷刺。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知人”。這裡說的知人,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優點,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終於運天下於股掌之中。什麼是天下?天下並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劉邦很懂這個道理。他似乎天生就會和人打交道。《資治通鑑》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