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大的聲勢,有點被驚到,不過還是以最快的速度調整方案,一時竟壓得王爺黨不能翻身。
然後,以林璟玉為主要發起人,逾千名學子的聯名上書將這件事推向了□。因著上書的俱為學子,而‘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又稱為青衿上書。
沸沸揚揚的過了好幾天,今上下了一道聖旨,為這件事畫上了句號。
聖旨大意便是說,奏請回府探親是善事,誰要是思念親人想回家探親便可奏請,今上酌情定奪。為免損國力失民心,就自己承擔這部分費用,但需量力而行。為免大家為了湊齊數目而斂財,特派人督查。百姓官員皆可匿名舉報,若情況屬實,則輕者妃嬪禁足一年,主使人和妃嬪皆罰俸祿三年,重者抄沒家產,妃嬪充入掖庭。而眾學子憂心國事,一片赤城之心,實乃國之大幸。
當初上陳的不僅是聯名錶,還有林璟玉和聯名的學子共同選出的最出彩的三篇檄文。三篇中兩篇檄文的作者都出自江浙一帶,林璟玉劍走偏鋒、出其不意,江浙學子馮子健風格穩重、細陳利弊,劉家嫡次子劉濟源文行文流暢、步步緊扣。今上特賜三支御筆給這三篇檄文的御筆,以作嘉獎。在眾位學子之中,賜筆,便是今上對這次上書的最佳嘉獎。
作為發起人的林璟玉手上的便是三支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青玉龍紋管紫毫筆。
林璟玉名聲響了,更多的人知道只因為他是林璟玉,而不是他的父親是誰,是誰的學生。現在別人介紹他的時候,不用再特意在名稱後加一句已故巡鹽御史之子。
聖旨下達到林府的時候,林璟玉正在和客居在林府中的馮子健煮茶。
開正門,設香案,接聖旨御筆。
因著馮子健客居在林府中,賜給馮子健的聖旨便在林府一道宣了。送走公公,林璟玉叫人來撤下香案,見馮子健雙手捧著裝著御筆的錦盒發呆,林璟玉笑問:“子健,想什麼呢?”
“只覺得恍若夢境,多年苦讀得有今日,不負父母期許。”
林璟玉失笑,“等今科高中,再一道去令嚴令慈碑前告慰,湊個好事成雙。”
“但願,也不枉兄長多年教導。”強力壓下臉上的欣喜不已,馮子健感激道:“如卿幫扶之恩,子健沒齒難忘。”
林璟玉最欣賞的便是馮子健的這份質樸,他貧窮卻從不自輕,他有才卻從未恃才傲物。若不然,這麼多學子旅居客棧,林璟玉單單看中他邀請了他到林府靜心讀書,他兄長和長嫂將他教養得極好。
“子健這般說,卻是從未將我當好友了。”林璟玉沒說讓他報恩,也沒說讓他不報。
“大爺”黛玉身邊的丫鬟雪雁進來,俯身,不經意的看了一眼馮子健,然後笑問:“現在便撤下香案嗎?”
什麼時候撤香案的活計需要勞動姑娘身邊的一等丫鬟了?林璟玉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雪雁,轉頭向馮子健示意他捧著的錦盒和聖旨,林璟玉笑道:“這些我們可以延後再說,不知子健要怎樣安置聖旨?”
馮子健為難的看了一眼手上的錦盒,想了半晌才道:“畢竟是聖賜,還需勞煩林兄特意準備一間屋子設香案供奉。”
林璟玉暗自在心裡點頭,能明白大是大非比面子重要,在這個文人將面子看得比天大的年代裡,這個是比較優秀的品質了。暗地裡瞪一眼躍躍欲試的雪雁,林璟玉笑道:“你住的院子的正屋當初特意為了一好友而設,現在他要遊學待下一科科考,現下用在這裡卻是剛好。因著還沒住人,倒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