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元此言差矣。東萊蔡氏女郎父母雙亡,其以一介孤女之身能坐上東萊太守之位,除了機緣巧合之外,怕也確有真才實學。遠的不說,從汝手中這道韓信點兵就足以一窺蔡氏之才學。”諸葛亮頗為中肯地評價道。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會給蔡吉較高的評價,一方面是真的欽佩其才學,另一方面也同諸葛亮本身的經歷有關。話說,諸葛家原本是徐州琅琊的名門望族,其先祖曾出任過司隸校尉。而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則官拜泰山郡丞。然而,董卓入洛陽那年諸葛亮不幸喪父,之後戰火燒到徐州,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可誰知,諸葛玄還未上任,朝廷便派朱皓取代了其職務。於是諸葛玄只得帶著諸葛亮兄弟跑去荊州投奔劉表。只是諸葛家的根基不在南方,諸葛玄在劉表手下自然是難有作為。事實上不僅是叔父諸葛玄,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此刻也在會稽碰上了懷才不遇的尷尬。種種經歷讓諸葛亮小小年紀就意識到,在亂世哪怕你祖上再有名氣,倘若沒人幫忙舉薦,你也很難出頭。故而這會兒的蔡吉在諸葛亮眼中與其說是羨慕的物件,不如說一個自勉的榜樣。
然而這會兒的龐統卻還是半抬槓地說道,“若是沒有機緣巧合,任她蔡氏再有才,還不是孤女一個。”
“士元,似乎很在意出身。”諸葛亮揚頭問道。
被對方一語點中心事的龐統輕咳一聲,故作老成地回應道,“吾只是就事論事而已。當然蔡氏的才學還是不容置疑的。”
“士元言之有理。不過孔明以為機遇雖是難得,可治學更為重要。”諸葛亮說著站起了身,雙手攏袖挺直了腰板自通道,“唯有潛心修學,當伯樂來訪之時,吾等方能一展千里馬之才。”
龐統眼見好友在江邊長身挺立,白衣飄飄,心中不禁萌生一股羨慕之情。要知道龐統之所以會如此糾結於蔡吉的家世。是因為龐統自身的家世十分平凡,祖上既沒有為官為將,眼下族人之中亦無出仕之人。出身寒門的他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得在士林打響名氣才行。可偏偏龐統的容貌也如他的家世一樣平庸,在與士人結交當中常常會因此受人輕視,甚至乾脆被吃閉門羹。在經過數次不愉快的經歷之後,龐統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也只有和諸葛亮在一起時才會敞開心扉討論學問。因為諸葛亮不會因他的容貌而輕視他的才學。
然而只有十七歲的龐統又怎會甘心屈服於士林“以貌取人”的陋習。這不,此刻的他就被手中佈告上的一句話給吸引了,“不論出身,不論容貌,只論才學。”這世上真有這樣的地方嗎?或許吧。畢竟對方是個十多歲的女子,缺乏威信,會求才若渴沒什麼好意外的。想到這裡,覺得有些怦然心動的龐統,便向諸葛亮徵詢道,“等伯樂?孔明難道不想毛遂自薦?”
“要是真碰上了明主。那毛遂自薦也無妨。”諸葛亮爽快地回應道。
“孔明可有明主之選?”龐統追問道。
“尚未發覺明主。”諸葛亮說到這裡停了一下,驟然回頭向龐統,“士元,汝該不會是想去東萊?”
“蔡府君既然出了此題,吾也能答此題,前去東萊應聘,又有何不可。”龐統帶著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將佈告摺好塞入了衣襟。
“可是東萊現下正依附於冀州的袁紹。袁紹此人志大智小,絕非明主。”諸葛亮皺眉道。
“此事吾也知曉。不過吾此番去東萊解題應聘,而非是要去投靠袁本初。正所謂合則留,不合則走。留不留在東萊並不重要,只要讓天下人知曉吾龐士元能解蔡安貞之題即可”龐統狡黠地一笑道。按照龐統的初步打算,他就是想透過解答蔡吉所出之題來在士林開啟名氣。如此一來,荊州揚州等地計程車人便不會再因為他相貌平庸,家世不顯,而輕視於他。
然而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