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歐洲都能看到西班牙的白銀。”——英國國王查理二世。
這句話,是在講美洲走私猖獗。
17世紀的前二十年,美洲白銀輸入西班牙的數量,每年都能達到20萬公斤以上。
到了30年代,銳減到平均每年只有14萬公斤;
到了50年代,每年流入西班牙的美洲白銀只剩4萬公斤。
美洲白銀“減產”,最初是因為墨西哥發洪水,連綿陰雨導致銀礦積水和塌方。而且白銀用汞來提煉,汞資源消耗過多,導致銀礦挖出來無法煉銀。
這種情況,其實慢慢恢復了。
為何美洲白銀持續減產呢?當然是殖民地官員,故意造成的結果!
大量白銀開採提煉出來,根本不上報給國王。而是私下交易,流入歐洲各國,所以才有了查理二世,陰陽怪氣的那句話:全歐洲都能看到西班牙的白銀。
西班牙國王搞不清楚狀況,加強限制大帆船貿易,避免白銀過多流入中國。再加上日本幕府,也禁止大名開採銀礦,還真在明末造成了銀荒。
紫禁城,御花園。
已經退休的宋應星,拿出《經濟小識》的第一版稿件,品著茶茗說:“今年沿海城市,物價漲得厲害。追根溯源,是美洲和日本白銀的加大流入。”
趙瀚隨手翻閱稿件,聽宋應星繼續講吓去。
宋應星說道:“李銓帶著船隊去美洲貿易,讓美洲西海岸的西班牙官員,徹底敞開了走私。不僅是跟李銓走私貿易,西班牙官員和海軍,自己也無視國王禁令,將船艙裝滿了貨物和白銀。而日本幕府大權旁落,禁採的銀礦紛紛復工。這些白銀,都在流向天朝沿海省份。”
“銀子多了也是煩心事。”趙瀚莞爾笑道。
宋應星又說:“臣認真查閱了歷年的《物價疏》,以江蘇、兩湖、四川來舉例。江蘇的物價上漲,大概兩到三年會波及兩湖,大概五到六年會波及四川。西北、西南地區,則影響更遲緩。”
趙瀚說道:“只能硬扛過去了。”
真的毫無辦法,此時的中國商品,佔全球絕對主導地位,中國屬於白銀淨流入國。大同新朝,海貿愈發興盛,這種狀況變得更加明顯,物價持續上漲是無法阻止的。
苦的是農民!
商人擁有滾滾利潤,工商業者和市民可以漲工資,只有糧食收入的農民受影響最嚴重(糧食收購價格的上漲,遠遠跟不上物價的漲幅)。
當然,中國體量足夠大,完全可以緩衝這種影響。
歐洲國家體量小,遇到這種情況才叫嚇人,直接誕生一個專有名詞——物價革命。
由於美洲白銀的大量流入,而生產出的商品還是那麼多。西班牙在16世紀的前50年,物價近乎翻倍,後50年物價又增漲60左右,一直到白銀減產才止住勢頭。
法國最先受到波及,義大利地區緊隨其後。老百姓都已經傻了,收入不見增漲,買東西卻越來越貴。
查理二世非常幸運,他回國奪位的時間,正好跟英國物價增漲率的巔峰重合。這貨不但要面對財政窘境,還要面對飛漲的物價,誰讓英國的“物價革命”來得如此慢?人家西班牙和法國都已經革完了。
宋應星繼續說道:“如今,朝廷又發行了金圓,官方壓低金銀比價,商賈還跑去印度貿易。我聽說,那些印度商賈,喜用金銀幣支付,而且金幣佔比很大。以後不但白銀大量流入,黃金也會流入進來。”
“宋卿有何對策?”趙瀚問道。
宋應星說:“徵收田賦的時候,須格外謹慎,更加關注地方糧價,避免給農民造成太重的負擔。”
自張居正改革之後,中國田賦徵收就改為貨幣了。而穀物折價,各個地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