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二月,三品以上大員開始齋戒(不吃薑蒜等刺激性食物)。
齋戒第二日,趙瀚在應民殿閱讀祭文,親自去檢查稻種和農具。
太常寺卿和金陵府尹,一起將種子、農具送去先農壇。
齋戒第三日,趙瀚乘坐御輦出發。
“咚!咚!咚!”
午門鳴鐘,御駕駛出。
在反覆衡量之後,趙瀚恢復了大部分祭禮,同時恢復了主持祭祀的太常寺。
但是,祭禮改革,更加簡化。
恢復各種祭禮,並非搞封建迷信,也不是彰顯皇帝威嚴。而是趙瀚明白一個道理,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歸結起來就四個字:敬天法祖!
這四個字不能丟掉,否則社會思想會陷入混亂。
元宵之前,他已經去祭祀過天地,今天要舉行的是耤田禮。也就是皇帝勸耕,親自種田,以表達朝廷對農耕的重視。
當御駕駛出紫禁城,三品以上官員,已經在紫禁城外排隊等候多時。
這也是簡化過的,明代的耤田禮,四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武官都得去。而今,不分文武,都必須三品以上(太常寺例外),趙瀚不願那麼多官員跟著。
把參與祭祀的標準提升一品,立即就少了一大半官員。
當君臣祭祀隊伍過去,許多南京百姓圍過來,明顯是要跟在後面看熱鬧。
亨利和查理兩個法國人,也對此頗為好奇,不曉得皇帝要出城幹嘛。
難道是去打獵?
或者是組織騎士比武?
隊伍一路來到南京城外東南方,那裡是南京天地壇所在。
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遵循古禮,在紫金山的南方和北方,於夏至和冬至分開祭祀天地。
禮儀極為繁瑣,而且走得還遠。
於是朱元璋說:“天地如同父母,祭祀父母,怎能分開呢?”
便把祭祀天地,從分祀改為合祀,而且祭祀地點也變了。其實朱元璋的用意,是減少祭祀次數,減少行走路程,如此就可避免勞民傷財。
朱棣遷都北京,禮儀都依南京的舊例。
直到嘉靖皇帝搞大禮議,弄出一系列禮儀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把天地壇,改為天壇和地壇,遵循古禮分開祭祀。
現在,趙瀚又改了。
他的想法跟朱元璋一樣,怎麼省事兒就怎麼來。
天地壇有大祀殿,天地陰陽,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路自然神全部供奉在此。
先農壇就在大祀殿附近,供奉華夏始祖之一:神農!
太常寺的祭祀官,充當司儀安排流程。
禮部尚書陳茂生,站在前方唸誦祭文,接著趙瀚帶領官員跪拜神農。
按照古禮,祭祀神農當用太牢,也就是豬牛羊齊備。
趙瀚覺得太浪費,殺一頭豬即可。
禮拜完畢,趙瀚將龍袍下襬按在腰帶上,脫去靴子,挽起褲腿。
太常寺卿三揮紅旗,禮部尚書湊請皇帝出壇,戶部尚書獻耒,金陵府尹獻鞭。耒,就是最原始的犁,神農的畫像就常拎著。
趙瀚走出先農壇,右手執耒,左手執鞭。
又有本地的老農二人,牽著耕牛跟隨,鴻臚寺官員宣佈皇帝親耕。
今天,后妃都沒來。
男耕女織,耕田是男人的事兒,雖然民間肯定有婦女耕田。
天子之田,一畝三分。
一畝三分地兒,就是從這裡衍生來的。
跟別的皇帝不同,趙瀚的天子田,沒有框在祭壇之內,而是緊挨著百姓的水田。
遠處的田埂上,站著許多百姓。
甚至還有士紳,拿著民用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