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葬花詞》與《芙蓉誄》
葬花辭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樹,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人物形象和詩詞立意不相稱
《紅樓夢》作者對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描寫刻畫,不能說不成功,但又不能說沒有缺陷。最突出的不成功之處,就是林黛玉的年齡、閱歷與她行為、思想不相稱。從年齡看,林黛玉進入榮國府時不過五六歲,直到抄檢大觀園、姐妹們即將風流雲散時,年齡也不過十五六歲而已,還是一個剛剛到了青春萌動期的孩子。從閱歷看,林黛玉母親去世後,即被外祖母家“收養”,除了少不更事時期在揚州家中外,基本就生活在榮國府潭潭園宅內,從來不曾邁出大門半步。可是,在這個如此年輕、如此單純的女孩子的詩中,卻不時流露出一種濃濃的離愁別緒,一種濃濃的漂泊無奈,一種濃濃的壓抑悲傷,一種濃濃的渺茫悲觀。
詩言志,任何詩詞,都是詩人心靈的折射。如果不是在安史之亂的離亂社會中奔波,詩聖杜甫不可能寫出“三吏”、“三別”那樣的史詩。同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如果沒有與她詩中透露出來的情緒相適應的生活基礎,似乎不可能寫出《葬花詞》、《柳絮詞》、《秋床風雨夕》、《桃花行》、《題帕三絕》等迴腸百轉、泣血哀傷的詩詞。當然,林黛玉是小說中的人物,但小說中人物的思想行為同她的人生閱歷也必須是吻合的,否則,就是作者的敗筆。從《紅樓夢》作者的大手筆看,會出現這種不可思議的敗筆麼?似乎不應該,也無此可能。那麼,《紅樓夢》書中出現林黛玉身上的這種怪現象,其中必有重大隱情。這個創作中的隱情究竟是什麼呢?
如前所言,《紅樓夢》書中林黛玉所作的詩詞,反映出來的思想情緒與林黛玉本人的人生經歷不相吻合。那麼,林黛玉詩詞中究竟反映出來什麼樣的思想情緒呢?這樣的思想情緒又應該是在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中形成的呢?讓我們再仔細賞析一下書中這個“詩魂”的詩,從中梳理出一些代表性、規律性的東西吧。
1。從詩中看,林黛玉似乎構築過一個“香巢”,後來由於某種原因,“人去梁空巢也傾”了,令她產生了揮之不去的悲傷留戀的憂鬱情緒。在一個暮春日子裡,“可巧遇見餞花之期”,林黛玉與寶玉因為小兒女的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