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東平國。
太平府學宮,位於無鹽城東。
由李儒安排工匠,將四座相近的府邸,打透過後修繕而成。
如今學宮的事物並不多。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編修書籍,也就是將原本竹簡上的文字,重新整理、補全過後,搬運到書籍上面,從而印刷成冊。
這樣的事情。
原來的漢室每隔數年,便會大規模的進行一次,而且朝中還有專門的官吏,負責編修書籍之事。
學宮南角。
一座水榭之中,張靖、鄭玄、程昱、郭嘉及學宮數名學子正襟危坐。
雙方以張靖、鄭玄為首,相互交談,餘者多作傾聽之態,鮮少插話,眾人不時頷首,對二人所言皆表贊同之色。
“張府主!”
鄭玄看向張靖,緩聲道:“如今竹紙現世,與刻印之法相得益彰,假以時日,書籍必成尋常之物,學子亦將倍增,然先賢之論,必有其深意,彼時,百姓智開,雜念必起,汝可有治之之法?”
方才他們談到開啟民智。
鄭玄表示,有竹紙和刻印之法,為民啟智並不算難,不過多花一些時日而已,只是為民啟智的弊端,同樣是非同小可。
如老子道德經有言。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智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這裡面的愚字,也並非是愚弄百姓們意思,更非是愚民思想,而是老實、純樸、憨厚的意思。
因為這樣的百姓,不會有什麼雜念,更注重道德與自身修養,從而更加好治理。
反之。
若平民百姓都開啟了智慧,其心思就會變得更為複雜,如勾心鬥角、偷奸耍滑、陰謀詭計,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等等,就會滋生。
從而導致國之難治。
當然,老子的理念便是無為而治,他的這種說法,哪怕是張靖,也不敢說其是不對的。
更有孔子論語中講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有很多種解讀,不過不管是哪種解讀,張靖都能看出其中的不易,特別是積極方面的解讀,更是讓他覺得不太現實。
畢竟孔子的那個時代。
想要做好教化萬民,那是極為艱難的,往後幾千年都沒有做到。
而消極方面的解讀就簡單多了。
橫看豎看,就愚民二字。
不管是老子的思想,還是孔子的思想,都明確指出了一點,那就是開啟民智,非是明智之舉。
對此,張靖心中有數。
“康成公!”
見眾人將目光投了過來,張靖表示絲毫不虛,喝了一口茶湯之後,開口道:“在下對此道,亦有兩分淺見,還請康成公試聽一二。”
“府主請講!”
鄭玄聞言目光灼灼的看向張靖,做出一副洗耳恭聽的姿態,他倒是很好奇,這位有什麼樣的淺見。
其他人自同樣如此。
特別是鄭玄的一眾弟子,他們本就對張靖充滿了好奇。
“依吾之拙見!”
張靖看向鄭玄,神色肅然道:“無論是否開啟民智,皆應重視法制!”
“以法為衡,以渡人心!”
“為民啟智後,人心將變得靈動,慾望等雜念,勢必滋生,往昔之道德觀,亦將因此而受衝擊,此乃無可避免之事,乃必經之過程!”
“而百姓開智之後。”
“其能識文斷字,亦能輕易通曉秩序之運轉,即律法。”
“當百姓知曉律法後,